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扶青”迈入新十年,见证全球新生艺术之力
第70版:文化 2024-11-25

“扶青”迈入新十年,见证全球新生艺术之力

阙政

下图:宋扬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联袂创作《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诗歌与音乐交互呈现东西方审美之异同。

上图:上海戏剧学院校园的“扶青”计划海报。

下图:电子音乐会“听觉唤醒”。

右图:敖定雯融昆曲的婉转与芭蕾的轻盈,以《玉簪记》让中国故事焕发新生机。

本次“扶青计划”的委约作品以“新”为核心,展现了青年艺术家的独特思考与时代精神。艺术家们融合先锋理念和尖端技术,开创独特艺术视角。

记者|阙政

金秋十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拉开了新一个十年的帷幕——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演出和展览亮相上海,展现青年艺术家的才华与创造力——艺术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城市的文化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迈入新的十年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培养、扶持艺术新生力量的专业板块,“扶青计划”已历经十年的磨砺和发展,2024年,迈入新的十年,在自我革新中再度启航。站在新十年征程的起点上,“扶青计划”邀请了丁乙、丁设、叶小纲、田沁鑫、沈伟、杨丽萍、黄豆豆、黄昌勇、龚彦、廖昌永、谭盾、濮存昕12位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视觉艺术领域的大咖,担任新一届“扶青”艺术委员会成员。“扶青计划”携手艺委会成员,挖掘青年艺术家创作潜力,培育优秀艺术人才,孵化先锋原创作品,助力更多青年艺术家圆梦舞台。

今年,“扶青计划”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征集作品,历经多轮专家评审,从293份报名材料中,遴选出9部舞台艺术委约作品、2个视觉艺术项目,并特设“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一带一路”专题推介项目,展现多元文化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次“扶青计划”的委约作品以“新”为核心,展现了青年艺术家的独特思考与时代精神。艺术家们融合先锋理念和尖端技术,开创独特艺术视角。

舞台艺术方面,7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共同创作了电子音乐会“听觉唤醒”;宋扬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联袂创作《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诗歌与音乐交互呈现东西方审美之异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借东风》以街舞讲中国意象与哲学,触碰东方文化的“神”与“魂”;来自草原的苏都尔与呼德勒以《最后一杆猎枪》讲述蒙古族故事,展现生命的真实力量;金世佳带领尤古立剧团打磨《尝试集》(2.0),致敬文学经典,寻求当代思想出路;敖定雯融昆曲的婉转与芭蕾的轻盈,以《玉簪记》让中国故事焕发新生机;钱敏、吕敬秋《在时间的岛屿上》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描绘乡愁,寻求过往的意义;《声闻于天》剧组穿越百年时光,对话时代先锋,唤起关于成长与生命的当代思考……他们回望历史关照内心,探索群体与个人的思想共振。艺术与技术携手而生,东方与西方文化也在碰撞中尽显创新活力。

视觉艺术方面,由吕东昆和陈伶俐首次联合策展的群展项目《虚构的贸易:拒绝以物换物的故事复写》,以白莉鸿、程新皓、童义欣、毛晨雨、覃钰玲、吴雨航六位艺术家的创作为质料,聚焦于如何在当代重新讲述丝绸之路的文化故事,着重以当代的艺术视角展现新丝路贸易中“物”的故事。个展项目《肤趣无界》亦是青年艺术家张超然的首次个展,展览将呈现装置、绘画、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的作品,通过人们日常最不可忽略的“皮肤”为载体,试图构建包含诗性隐喻和某种深层“疗愈”的艺术空间。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迈进新一个十年,亦是“扶青计划”创设的第十一年,因此,“一带一路”专题推介项目,本次特别推出6台共9场演出和1个展览,由来自中国、法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俄罗斯、亚美尼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及呈现。其中,来自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构经典爱情故事,放大感官与情绪,感受吸引力与欲望的波动。中法艺术家合作的《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将打击乐、电子音乐和视频多媒体相结合,探索了东西方文化的共鸣和艺术创新。而中国的青年音乐家们以东方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为灵感之源,与自然对话,与声音共生,徐徐展开《万象声息》的艺术之旅。

“一带一路”专题推介项目的举办,意在深入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鸣故事和文化精髓,扶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题艺术创作,助力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艺术人才。未来,“扶青计划”将继续深耕艺术人才培育,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从孵化、创作、演出到“走出去”的全链条扶持,推动艺术领域创新发展,汇聚全球新生艺术之力,打造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艺术交流舞台,发掘全球艺术多样性与创新思维的深度融合新可能。

七位上音博士的风格化创作

此次的委约作品之一,是由上海音乐学院7位博士生(景新、陈耀显、王煁湡、刘奕成、林森、牛妍苏、依克山·阿不都沙拉木)共同创作的电子音乐会《听觉唤醒》。音乐会被巧妙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唤醒、探索与升华。每个阶段借由其特有的声音叙事,引领观众深入探访不同的情感层面与意识状态。从柔和旋律唤醒感官的初醒,通过复杂声响的探索触发内心的深层对话,到和谐声音景象中情感与精神的共同升华。

陈耀显告诉《新民周刊》:“我们期望通过“听觉唤醒”这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电子音乐会,不仅呈现一场音乐与艺术的交融盛宴,更期待激发出人们对声音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大家踏上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勇敢地迈向艺术的未知领域。”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概念非常重要,其内涵和象征意义深远。众多思想家将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抽象为“气”的运行与变化结果。视其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要素,生命的能量和动力。受此启发,景新创作的《枫之语》(为巴扬与电子音乐而作)通过舞台表演与电子音频技术结合的方式,展现音乐要素间微妙的动态与相互作用,表现它们的流动与转换。为听众构建一次沉浸式的“听觉唤醒”体验,感受音乐结构中的“气”态流变。作品起始于巴扬无音高的气鸣噪音,与多层次的大气噪音的呼应,经过响度、密度的叠加,逐步形成明确的音高,随后发展出具有特定韵律的旋律线条,最终呈现为多维、丰富的音色音响结构体。同时作品中使用Hypophrygian音列,呼应“塞基洛斯铭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气质。

陈耀显创作的《飙风怒号》,则是为古筝、笙与电子音乐而作,以细腻的音色对话与氛围铺陈,勾勒出风暴中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波澜。古筝与笙在作品中相互呼应,展现出风的迅疾与猛烈。而电子音乐则如同自然的回声,渗透在传统乐器的细微变化之间,为整体增添了一抹隐秘的现代感。通过精致的音响层次与张弛有度的音乐结构,作品描绘出风暴前后那瞬息万变的状态,蕴含着对自然与生命内在力量的沉思与敬畏。

牛妍苏创作的《CAM》(为长笛、钢琴、大提琴与电子音乐而作)也非常有特点,作品以人内在细微的呼吸、唇齿等声音材料为引,在创作之中尝试探索器乐声音的“具象化”写作,如长笛与呼吸声、吞咽声等源自人体的具体声音元素之间的相互映射;对大提琴发声法的多样化采样与使用;钢琴演奏技法与内部发声的融合交替等。通过对器乐非常规技法的大量使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的加持,在听感上达到对于“机械化”的模仿,器乐声与人声、机械声、电子声的过渡融合、模仿对比,声音细节在发展之中拓展出全新的样貌,以声化形,呈现出视听一体的声音艺术。

而刘奕成的《深空》(为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是一部聚焦于乐器和电子音乐间的融合与对峙,尝试打破“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壁垒”的作品。主题来源于对多维度空间的幻想。身为三维生物的我们,天生无法亲身感知更高的维度,而他在作品中有意地引导着代表“现实世界”的单簧管,与代表“想象空间”的电子音乐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最终呈现出忘记自己身处在现实还是幻想中的迷失感。“希望每一位聆听这部作品的听众,都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对未知幻想世界的想象之画。”

7位艺术家,7部作品,风格迥异,和而不同——作品聚焦了一些琐碎却有趣的声响,一些新的声音理念,呼吁我们打开耳朵,重新构筑一个不一样的听觉世界。

“扶青计划”艺委会成员充分肯定青年艺术家们的创新意识,鼓励青年艺术家探索艺术边界、创新表达模块。陈耀显告诉记者,扶青不仅给到了一笔音乐会的委约费用,支持演出场地,在宣传推广方面也给了很大帮助。而在创意方面,陈强斌老师(扶青评委)同样给了很多的帮助。从策划开始就提出了很多想法、技术支持,直到将想法落地、呈现最终的演出效果。

名师荟集青年艺术创想周

在迈向新十年的征程中,上海戏剧学院携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共同推出了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内容涵盖舞台艺术委约作品演出、系列艺术讲座和主题展览等多种艺术形式。近日,“青年艺术创想周”在上海戏剧学院圆满收官。今年的“青年艺术创想周”兼顾戏剧、舞蹈、音乐、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剧目展演、专题讲座、主题展览等多元形式,为这一原创孵化扶持平台赋能升级,凸显青年艺术家的崭新力量。

本次创想周推出的多部话剧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年轻化的审美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声闻于天》以诗意思维和写意笔法勾勒了青年张闻天在“觉醒年代”追求真理和信仰的历程,彰显了上海的红色血脉与力量之源。《最后一杆猎枪》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狼之争展现了牧民与狼的复杂故事。《奔向铺满向日葵的美丽国度》以关爱儿童成长和和平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孤儿的奇幻冒险,传递出勇气与爱。这些来自国内外不同专业艺术院校和剧院、剧团的剧目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青年人的艺术理念、思辨精神和美学品格跟当代观众对话,集中展示出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魅力,引发观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街舞剧场《借东风》通过6个诗意空间的构建,进行一场心灵旅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时间的岛屿上》则通过7位舞者的故事,探讨了个人与社会、时空的关系,寻找身份认同与命运的连接。《九紫离火动静释然·火与舞术·流动艺术〈离火〉》将多元文化及广袤的宇宙之音融汇在火舞之中,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远古部落时代,感受自然的纯粹之美。

创想周还分别推出了艺术装置《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和特别活动“创想破界 无声漫舞”,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和蓬勃的青春活力。青年艺术家们根植于艺术的热爱和现实的人文关怀,通过多媒介、多视角、多元化、多层次的审美表达,极力探索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东西方的美学碰撞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拓宽艺术创作的边界,生动诠释了青年人极致的创新精神、艺术情怀和年轻姿态。

继去年推出“十年至新,未来可期”专题论坛后,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这次还特邀了一批深耕戏剧、影视、舞蹈、科技等领域的艺术家、专家、演员和学者来进行不同主题的讲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上海戏剧学院王苏教授、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上海芭蕾舞艺术总监辛丽丽以及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校友薛佳凝等众多嘉宾,结合自身的从艺经历,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Xenario飞来飞去创始人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与常驻伦敦与上海的国际戏剧制作人翁世卉聚焦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本质与创作主体性、失败与成长、未来表演艺术的多种可能。这些精彩讲座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对艺术、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也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接触行业前沿思想和资深前辈经验的契机,助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