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AI企业的“试验区密码”
第24版:封面报道 2025-07-28

AI企业的“试验区密码”

金姬

由鲸鱼机器人赞助的ENJOY AI 2021赛季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中国华东赛在上海闵行举办。

今年5月,位于试验区的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启用。

惠夕智能主攻工业制造机器人。

钛虎在2025德国慕尼黑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博览会上与展商交流。

试验区的高质量服务,让钛虎机器人在这里安心搞研发。

2025年初,节卡机器人创新园区在试验区启用。

节卡机器人的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具备完善产业生态和开放创新环境的试验区,提供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应用链、产业链“五链一体”的服务体系,正成为一张打造上海市南部科创中心及智能制造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名片。

记者|金姬

7月下旬,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举行。逾800家企业展出3000余项前沿展品,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重磅新品。其中,来自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及其区内相关企业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四大融合创新载体之一,位于闵行区的试验区重点布局具身智能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与张江的机器人、临港的芯片、徐汇的大模型形成错位互补发展。

目前,试验区集聚了超两百家AI产业链上企业,包括节卡、非夕、鲸鱼等细分赛道头部企业,飒智、海神、智世、味捷、方酋、微亿智造、上元立交等集成商,桥田、钛虎、马赫智造、涟屹轴承、朴赛、奎芯等核心零部件及配套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产值占全国细分市场超10%份额。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AI企业选择落户试验区?《新民周刊》走访了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四家AI企业,希望解开这个“试验区密码”。

鲸鱼机器人:试验区成立之前就在马桥扎根

在2025 WAIC现场,一款名叫Pubbo(puppy小狗+robot机器人的合成词)的移动AI机器人在世博展览馆吸引来往的业内人士和观众驻足观看,这是由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鲸鱼机器人”)带来的全球首发首展的最新AI产品。

《新民周刊》发现,鲸鱼机器人在2018年创立之时就在马桥,随着2020年试验区的诞生,鲸鱼机器人更是乘着AI的东风,从一家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为教育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鲸鱼机器人副总裁王莹告诉《新民周刊》,鲸鱼机器人2018年成立时,注册地就在马桥,是闵行马桥的本土企业。“之所以选择闵行,是因为闵行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同时,闵行区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人员往来都十分便捷,这对于我们产品的物流配送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都非常重要。而且,闵行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这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落户闵行区。”

而在闵行选择试验区,鲸鱼机器人副总裁兰之君给出了理由:“之前,我们去过不少地方实地考察,也遇到一些环境不错的区域,但总是觉得差一口气。偶然一次路过试验区,发现这里的地理位置很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从市区走嘉闵高架开车40分钟就到了。这里毗邻大虹桥区域,距离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也不远,为企业的产品快速物流和市场拓展提供了便利,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最关键的是,他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企业落户和经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如,落户需要办理各项手续,还没等我们弄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工作人员就已经主动上门,把‘办事窗口’开到了企业,一对一地和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对接,很快就办好了所有的经营手续。”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鲸鱼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产业基地成为闵行区重大项目。在鲸鱼机器人的管理团队看来,区域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储备丰富,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手都云集在试验区,如果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可以最快时间找到相关业内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迅速找到问题的堵点,化解难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5月,位于试验区的鲸鱼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启用。这座占地约40亩(含15亩青少年活动绿地)、总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园区,以“教育机器人+AI”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起集教育机器人科研、智能制造、赛事竞技、科普研学于一体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综合体”。鲸鱼机器人已经实现包括芯片、机器人操作系统、AI等技术的100%国产化,具备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与能力,并为全球青少年提供教育机器人产品,年产值有望超20亿元。

惠夕智能:搬到试验区,政策buff叠满

在今年2月宣布的2024年闵行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中,位于试验区的金地威新·金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以下简称“金闼AI创新产业基地”)的上海惠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夕智能”)榜上有名。而在今年3月披露的上海市2024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补充备案的名单中,惠夕智能也在其中。

惠夕智能是由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夕科技”)和惠州市行业资深团队于2022年合资的高科技企业,主攻工业制造。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告诉《新民周刊》,惠夕智能自2024年WAIC上签约落地试验区之后,不仅得到了试验区的租金优惠政策,对接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发挥了“金牌店小二”的作用,帮助企业拿到一些认证而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非夕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独角兽”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自成立以来便注重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公司成立之初,特意选址在了邻近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与上海交大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很多技术成果最终从这里走出,也为非夕科技带来了不少人才资源。

随着公司的发展,与一些合作方成立了不同领域的子公司,惠夕智能就是其中之一,但紫竹的办公楼并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的厂房需求,非夕科技把目光投向了几公里之外的试验区。在试验区的金闼AI创新产业基地,50余家入驻企业中,近30%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为引领的浓厚产业氛围。惠夕智能2024年搬过去后,如鱼得水。

今年6月23日,非夕科技宣布已完成C轮亿级美元融资。这也意味着在试验区的惠夕智能,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钛虎机器人:大零号湾孵化,试验区承接智造

同样也是2024年搬到试验区的,还有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虎机器人”)。

钛虎机器人成立于2020年8月,是一家提供机器人高端硬件与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创立之初,选择毗邻上海交大的大零号湾。而试验区与“大零号湾”一体发展,按照“大零号湾孵化+试验区智造”模式,承接其科创成果溢出,推进产业化落地。钛虎机器人就是在大零号湾孵化以后,搬到了试验区。

钛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永超告诉《新民周刊》:“试验区正着力打造与我们所处行业高度契合的产业生态,与这些企业比邻而居,能极大地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形成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的‘技术共享圈’,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推动产品高效落地。在政策支持方面,试验区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直接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在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给予了有力支持,有效缓解了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试验区的土地租金、厂房租赁费用更为合理,人力成本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使得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优化办公场地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一番考察之后,钛虎机器人于2024年1月与试验区核心区的联东U谷·上海闵行人工智能科创园签约、春节后开始装修、5月份搬迁、6月份正式投入生产……“其实在两年前,我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地方了。考虑到研发与生产的高效性,我们选择将所有功能集中到同一个区域。”李永超介绍,公司对载体的要求比较高,例如厂房地下不可设有停车场,以免汽车开过产生的震动影响测试的精准度。此外,厂房的单层空间还要足够大,方便装载大型设备的卡车能直接开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钛虎机器人在搬迁的过程中苦于部分员工的住宿问题,由于人数众多,而附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不足。为此,试验区主动提出,企业可集中申请公租房房源,并详细告知其申请所需材料与流程。“这里的园区还配套建设了人才公寓,为员工提供了舒适、低价的居住环境,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李永超感叹道。

如此高质量的软硬件服务,让钛虎机器人“如虎添翼”,彻底安心在试验区搞研发、测试和生产制造。

今年4月,钛虎机器人T170还在北京亦庄参加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当测试员对T170施加推搡等外部干扰时,它能迅速恢复平稳状态。未来,钛虎机器人将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场景,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

节卡机器人:厂房定制,企业“拎包入住”

和惠夕智能、钛虎机器人不同的是,2025年初搬迁到试验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机器人”),厂房都是定制的,而企业只需“拎包入住”即可。

2014年,一群工程师与机器人学者联合创立了节卡机器人,当时团队仅有十几人,发展到如今,节卡已在全国拥有了超500名员工。从知名品牌的蓝牙耳机、多家汽车品牌零部件生产,到中国天眼“刷锅”,节卡机器人带来的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原公司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闵行园,租用了4栋楼,几乎占据了园区一半的空间。2024年,创立十年的节卡机器人终于发现,原来租用的4栋楼也不够用了。

于是,围绕“大零号湾孵化+试验区智造”模式,节卡将目光投向了试验区。经过考察,他们看中了5号线文井路地铁站旁一块颇具潜力的地块——原富士施乐的老厂房。然而,这栋有着40年历史的厂房,翻新工程量巨大,若由企业自行操办设计、施工,无疑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节卡的产品交付和研发进度。

关键转折点来了。作为厂房的业主方和属地管理者,闵行开发区展现了高效的执行力与服务意识。经多方协商沟通,一个创新的“定制厂房”方案迅速成型——由节卡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厂房使用的设计方案,厂房的业主方闵行开发区负责根据节卡的需求执行厂房的装修升级任务。最终,这个涉及2万平方米的庞大翻新工程仅花费了4个月时间便高效完成,为节卡的顺利入驻和快速投入运营扫清了障碍,真正让节卡得以心无旁骛地“拎包入住”,专注于核心业务。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马光华向《新民周刊》透露,搬迁到新场地后,节卡机器人很快与邻近的成熟企业建立了联系,其中一家知名糖厂就提出了产线柔性改造需求。依托于区域内良好的产业生态,节卡机器人已着手与该糖厂共同开展柔性产线改造的方案设计。

此外,在区域层面,试验区公司服务管家还扮演着信息桥梁的角色,经常主动帮助企业对接宣传,还积极向园区内的咖啡店推荐节卡的双臂拉花机器人。

不难看出,具备完善产业生态和开放创新环境的试验区,提供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应用链、产业链“五链一体”的服务体系,正成为一张打造上海市南部科创中心及智能制造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名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