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晓辉近照
“渔书三到”书院
“渔书”参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
在岁月的长河中,书籍如同一艘艘小船,承载着知识与智慧,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见证着人类思想的传承与变迁。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近年来,“旧书新知”活动在上海迅速推广,不少地方开设旧书市集,吸引大批读者前去享受“淘书”乐趣,“让旧书找到新知己,让读者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正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数字化时代,故纸的陈香怎样才能飘出深巷,让更多人沉醉其中呢?“90后”青年尚晓辉带着他创立的二手图书循环平台——“渔书”,给出了别样的“青春答案”。
秉持着推广环保与共享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渔书”创立8年来,累计循环书籍1亿册,精准赋能线下文化生活空间2000多家,打造各类政府文化空间载体268家,企业书屋5000多家,家庭书屋6000多家,累计用户2900万,已成为全国知名图书循环平台。(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傅佩文
奔赴上海,火车上立下两个誓言
走进浦东新区曹路镇历史文化馆,四周翠竹掩映,曲廊蜿蜒。“渔书三到”书院就坐落在这座充满江南韵味的精致园林里。读者们走进屋内,或是静静阅读,或是品一壶香茗,享受着宁静的书香时光。
“渔书”一名,寓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三到”取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今年2月,书院获评上海首批“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成为曹路镇的一处文化新地标。
“渔书”创始人尚晓辉是一名“90后”,出生于山西运城。受奶奶的影响,他自幼便热爱读书,心中早早立下志向要有所作为。然而,家庭变故突如其来,坚强又聪慧的他,从初中起便凭借奖学金独自撑起求学路。
2010年,尚晓辉考入位于曹路镇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背起行囊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立下两个誓言,“一是要创业,二是要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怀揣着梦想,尚晓辉在攻读网络工程专业的同时,还选修了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派发传单、到超市送货、做路边销售员……他为自己不断积累着市场经验。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尚晓辉发现,毕业的学长们将大批旧书当成废纸处理,或卖或扔。从小就视书为珍宝的他心疼不已,由此也萌发了创业的思路:“书籍不应该是一次性用品,完全可以循环使用,为环保作一份贡献。”
当时,大学生创业并不被看好。尚晓辉想方设法说服校领导,和同伴们着手创办了一家校内流通的教科书循环书店——“有笔记”书店。他们发挥专业优势,自行开发书籍检索系统,并研制出可以对旧书进行消毒、翻新的机器;通过打造网上平台“22世纪生活网”,将“图书循环共享”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高校,用户量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尚晓辉凭借出色的表现,被评为“第四届上海青年创业先锋”候选人。
到了2014年底,团队一年的收入达2000多万,各种商机纷至沓来。有段时间,他每天要接待好几拨投资人,别人掏出的是制作精美的名片,而他却别具一格地发出一张手写卡片,前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背后写着“打造中国版的亚马逊”。那时的尚晓辉信心满满,计划“用一年时间超越‘当当’”。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15年,流量经济兴起,在流量思维的影响下,尚晓辉决定采取低价策略来吸引用户,为此他不惜投入全部身家。但没想到,谈好的融资迟迟没有到位,使他的资金链面临断裂;仓储方面也出现严重问题,网上每天10万个订单信息在不断跳动,准备好的2000万册书却因故无法出库发货……市场机遇转瞬即逝,随着开学季的结束,尚晓辉无奈“认栽”。
这场失败让他悟出:“创业需回归社会价值本质。”他从2000万册书中选出4万册,打算把它们捐出去,“希望它们能在其他地方发挥作用,也算是自己为社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次创业,从环保走向助力全民阅读
尚晓辉在曹路上学、创业,这里见证了他的梦想起航,也陪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在曹路镇镇政府的帮助下,4万册书最终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安了家,作为公益读物供附近居民阅读。闲来无事,尚晓辉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起了“编外馆长”。
此时,尚晓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月内,竟有400多位居民前来捐书。这让他十分好奇。经过团队的深入测算,他们发现全中国在家中沉睡的闲置书超过千亿册。如何让这些闲置书发挥最大的价值,成了团队继校园二手书市场后的又一个突破点。
为了测试全国范围内线上捐书的可行性,尚晓辉带着团队开启了实战测试。然而刚开始的情况并不乐观,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上午,都没有收到一本书,团队成员的信心开始动摇。但尚晓辉却坚定地认为,爱书的人不会将书籍当废纸随便处理。“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渠道来解决书籍去向问题,”他幽默地用一句电影台词来鼓励大家,“就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份坚持和信念最终得到了回应,第三天下午,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京东快递的4部卡车满载着全国各地捐出的第一批闲置书抵达。尚晓辉回忆道:“当时我从公司的二楼看下去,那些书籍铺满了整个小院,那种场景太震撼了。”
经过团队的不断打磨与调整,2016年,二手书流通系统初步建立起来。
尚晓辉介绍道:“用户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上门收书。通过对书籍的版本、流通程度、正版与否的鉴定,平台给予捐书人相应的平台购书优惠券。二手书通过重新消毒、翻新,进入书籍循环系统内,等待新的用户发现它。”与市场上其他类似平台不同的是,团队自行开发了13套系统,对图书的入库、出库、流通度、滞留度等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精准溯源。这套系统的出发点在于“用户需要先将自己的闲置书共享出来,再去看别人捐出的闲置书”,充分调动了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全民参与的理念。
凭借这一创新之举,尚晓辉成功入选“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榜单。结合过往推动二手书循环的经验,2017年6月15号,“渔书”品牌正式成立,新模式一经推出,便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8年起,“渔书”开启全国线下实体书店加盟模式,到了2019年,全国已有2106家加盟店。在加盟模式中,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进行精准分析,为书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配书服务。
线下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在上海,“渔书”与曹路镇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书香小镇”。他们开展的“全民阅读·渔书大型环保换书会”活动每次都能吸引上千居民参与。几年来,活动已累计举办了100余次,参与人数超20万人次。通过二手书循环,曹路镇村居公益阅读点的图书量增加了10万册,同时每年保证4万册的流通量。
2024年,在曹路镇第六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曹路镇和“渔书”再次携手,利用闲置农宅打造了群乐村农家书屋,借助图书循环溯源系统,根据村民的阅读喜好精准配送,解决了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的书籍更新难、更新慢问题。2025年4月,群乐书屋·渔书阁获评第二批上海市示范性农家书屋。
温暖联结,人与书的双向奔赴
“用二手书推动全民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场景,如果说这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那么现在这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从最初怀揣着“打造中国的亚马逊”的梦想,到后来专注于“环保低碳循环阅读”,再到倡导“让知识流动起来”,尚晓辉用10余年的时间,不断探索与寻找这份事业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在“渔书”的全国读者群里,“渔友”们自发分享着与书结缘的故事。有书店店主采用经过大数据精准配送加上“店中店”模式,使经营扭亏为盈;有宝妈借助平台实现带娃、创业两不误;有人中年失业,通过阅读平台上的书籍,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渔书”的一条经典标语——“你没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新书”,也来自于沈阳书店中一对情侣的对话……
“渔友”杜磊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他深知知识可改变命运,一直希望能为家乡的孩子做些什么,“渔书”二手书循环模式让他眼前一亮。2022年,他在成都崇州街子古镇建起了图书室,大大满足当地孩童的阅读需求。杜磊在分享中说到:“‘渔书’不仅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还成了很多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每一个温暖的故事,都让尚晓辉深受触动:“点亮一盏灯,就会有更多人跟着前行。”
如今,随着“旧书新知”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二手书的价值。
今年4月,一本有着特殊经历的旧书——由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所著的《逻辑》,出现在“渔书三到”书院的旧书展上。泛黄的书页和扉页上仍旧清晰的签名与印章,无言诉说着它充满传奇的经历:上世纪30年代,它被人从北京大学法学院购得;1961年,一名外国人拥有了它;40多年后,2008年,一个名叫“田春成”的人将它从北京旧书店带走;2024年,来自上海的“黄先生”将它捐给了“渔书”,并附上留言:“希望能让这本书继续它的故事。”
从北京大学的校园到异国他乡,再到普通读者的手中,这本书见证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也经历了一段跨越世纪的传奇旅程。“它不再是一本被遗忘的旧书,而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尚晓辉感慨地说。
“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一场场人与书、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与双向奔赴,还在继续……
回想起当年自己在火车上的誓言,尚晓辉的心中满是欣然,他终于可以笑慰奶奶,自己做了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