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四代传承“海派印钮”,雕刻时光之美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9-17
“方寸见天地”石上蕴巧思

四代传承“海派印钮”,雕刻时光之美

陈玥

王培鑫与其雕刻的海派印钮作品

王安民创作中

王培鑫与王安民父子的海派印钮作品

印钮雕刻是镌刻中华千年文明的古老技艺,既凭“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精妙巧思彰显独特魅力,更因选材名贵石种而愈显珍贵,精品往往一件难求。海派印钮艺术起源于上海,是上海本土独有的印钮雕刻技法。日前,在位于嘉定区真新街道的王培鑫印钮艺术馆内,海派印钮艺术大师王培鑫之子、国家级高级艺术品鉴定评估师、保利国石馆馆长王安民向记者讲述家族与这门技艺的深厚情缘:“我的祖父王育之非常喜爱雕刻;父亲王培鑫自幼学习、深耕半世纪,被誉为‘海上印钮王’;我是第三代传承人,如今孩子也跟着学起了这门手艺。”(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陈玥

潜心雕琢为海派印钮奠基

作为嘉定区真新街道重点打造的非遗传承基地,王培鑫印钮艺术馆虽不以规模见长,却凭一个“藏”字立馆。步入其中,500余件出自父子俩的印钮精品即刻映入眼帘,件件精雕细刻,让人忍不住驻足细赏。

展馆内的“飞黄腾达”摆件,是王培鑫的代表作之一。其造型大气舒展,线条流畅且满含张力,而细节处的雕琢更见真章。更难得的是,这件作品并非只重技法,更以有形之石传无形之意,把“飞黄腾达”一词的本意与吉祥期许悄然融入石材肌理,恰如印钮艺术的生动缩影——既是精巧的雕刻佳作,更是让历史文脉在石材上延续的重要载体。

“印钮雕刻不是简单的石上凿刻。”王安民望着父亲的作品,目光里满是敬佩。在他看来,这门手艺的门槛,从选材便已显现。能入眼的多是寿山、巴林、昌化等具有天然稀缺价值的石材,光是读懂石材质感就需要耗费不少功夫。因此学这门手艺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与刻刀、石材磨合,以把控力道与审美,还要广读史书,从古籍典故、传统纹样中汲取养分,让作品既具精致形态,更有文化神韵。

在王安民看来,父亲能坚持深耕印钮雕刻技艺,正因践行这些准则。他介绍:“父亲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曾在当时的圣约翰大学担任教授,擅长书画。受祖父熏陶,父亲自幼便提笔习字、挥毫作画,早早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底。新中国成立后,祖父调任同济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父亲常跟着去馆里,在各类典籍中汲取知识,为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965年,王培鑫进入国有企业,成为一名木模技师,负责制作高精度翻砂模型。这份工作强度大、精度高、要求严。即便如此,他对印钮雕刻的热爱与追求也从未动摇。“再辛苦,他也挤出业余时间钻研,从不间断。”王安民记得,有时半夜醒来,还能看到父亲在工作台前,埋首于石材与刻刀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年过不惑的王培鑫经朋友引荐,拜师篆刻家叶潞渊,迎来艺术上的重大突破。此后他对自己更严苛,每日练书法、钻刻章、磨技艺,常忙到凌晨。为精准雕刻人物与神兽神态,他还专程去中山医院学解剖,研究骨骼结构,只为作品更逼真。

王培鑫在作品“形、工、巧、灵、境”间反复打磨,最终以《山海经》奇幻意象为灵感,坚持全手工、全原创,既推动海派印钮艺术实现审美、技法与文化的多维度突破,更促成其系统性发展,当之无愧成为这门艺术的奠基者与核心推动者,为技艺传承与发展筑牢根基。

父子携手刀笔之间传匠心

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染,王安民6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如今馆内珍藏的一件花生题材石雕摆件,正是他幼年的“处女作”。这件作品虽无成年后的创作那般精巧繁复,却将孩童独有的细腻感知与天真意趣悄然藏于石间。每当目光触及这件作品,王安民总能清晰忆起儿时学艺的点滴过往,那些画面至今鲜活如昨。

儿时的他,和多数男孩一样调皮好动,难以久坐是常事。但父亲从不会纵容这份毛躁,总是以耐心引导他沉下心来。初握刻刀时,他满脑子都想着快点刻出像样的造型,指尖刚要发力,父亲的手便轻轻按了上来:“别急着下刀,先仔细看看石头的纹路,顺着它的肌理走,刻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他只好按捺住急切的心,盯着石料的肌理反复揣摩,直到指尖仿佛能“摸”出纹路的走向,父亲才缓缓松开手。练习书法时亦是如此,只要手腕稍抖、笔画歪了半分,父亲便会要求他重新临摹。有时一个笔画要反复书写数十遍,直到每一笔都稳当有力、尽显笔意,才算真正过关。

如今回望过往,王安民坦言,正是父亲这份不迁就、不敷衍的严苛,让他从小便明白,技艺的传承,唯有耐住性子,才能守住这份沉甸甸的匠心。

长大后,王安民也曾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满怀热忱地渴望闯荡属于自己的事业,一度与陪伴自己成长的印钮雕刻拉开了距离。但父亲斩获的每一份荣誉,都像一颗种子,在他心底悄然扎根。最让他自豪的时刻,莫过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父亲精心雕琢的“镶嵌白田福禄寿金蟾”与“寿桃图”两件印钮作品,不仅成功入选中国馆展品,更一举斩获“百年世博艺术精品奖”,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光彩。

多年来,看着父亲的作品接连在海内外各类比赛中摘得金奖,听着旁人对海派印钮艺术发自内心的赞叹,王安民心中的触动愈发强烈。那份曾被暂时搁置的传承之心,也被重新燃起,且愈发坚定。最终,他追随父亲的脚步,将海派印钮雕刻作为毕生事业。在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海派印钮雕刻技艺不仅成功入选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得以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亮相。

2024年,王安民与父亲携手创作的“神兽龙龟钮印玺”,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非遗客厅”展厅。这套展品包含8件作品,沿用上海本土雕刻表现手法,以纯手工古法精心雕刻而成。今年,由王安民和父亲共同雕刻的“刘海戏蟾钮玺”更是获评第十七届上海“玉龙奖”金奖,该作品以“刘海戏金蟾”这一典故为作品原型,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将海派印钮雕刻技艺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元探索为技艺传承注新能

潜心雕琢的同时,身为海派印钮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安民,心中始终绷着一根弦——这门技艺不能只停留在工作室的案头,更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我肩上的责任远不止承袭父亲的雕刻技法,更要让这门老手艺真正活下去、传下去。”王安民心中满是对传承的紧迫感。“有别于许多传统技艺,由于印钮作品取材珍贵,价值高昂,多数精品只能藏在艺术馆展柜里,受众也多是收藏圈人士,离大众生活很远。怎么打破局限,让它走出展厅、走进生活?怎么吸引年轻人拿起刻刀?这是我眼下最该闯的难关。”

为了这份“闯劲”,王安民带着“海派印钮”主动“破圈”。在他看来,老手艺要“活”,普及是第一步。他向市民敞开王培鑫印钮艺术馆大门,每当有参观者踏入馆内,他总会力所能及地亲自讲解,让每一位走进馆内的人都能读懂作品里的匠心与故事。在真新街道的支持下,他还常常组织社区居民、周边白领走进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教大家感受石材肌理、勾勒简单纹样,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到印钮雕刻的独特魅力。

除了眼下的普及与探索,王安民的目光还悄悄投向了更长远的传承之路。在家中,儿子王玉辰从小跟着爷爷王培鑫学习,已可以完成简单造型的印钮作品,成了他的“小徒弟”。茶余饭后,他会带着孩子摆弄石料,练习雕刻,讲述爷爷当年学艺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家族第四代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埋下。不仅如此,他还试着让印钮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通过为企业定制印钮主题的伴手礼,将经典的螭龙纹、水波纹刻在小巧的印章或摆件上,让这份传统工艺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心意的载体。

“不管是进社区、教孩子,还是做伴手礼,我就想让大家知道,海派印钮不是摆在那儿看的‘老物件’,它能走进生活,也能留住人心。”王安民拿起一枚刚刚完成的作品,阳光正巧落在上面,折射出温润的光,一如这门手艺在新时代里,渐渐焕发的新光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