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不愿老去”的他们,正羡煞年轻人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07-24
高质量社区教育绘就“夕阳无限好”

“不愿老去”的他们,正羡煞年轻人

陈玥/房澜

“智慧助老”课程中为学员发放“Hello老友亭”和“社区医院智慧云检测系统”使用方法指导手册

收纳志愿者为居民区公共空间进行收纳

人们往往害怕岁月流逝、年华不再,但在徐汇区天平街道,一群“不愿老去”的老人淡化“老年”标签,保持年轻心态。他们说,走进社区学校课堂回归“学生”身份,是“让夕阳变得无限好”的奥秘所在。

近年来,天平街道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传播社会新风尚,始终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助力赋能,为天平美丽家园建设增光添彩。社区学校继“古树名木保护”“收纳进社区”等“一街一品”项目立项后,又于近日启动了“智慧助老进社区”系列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模式,用有质量、有温度的社区教育内容为银龄居民托起“稳稳的幸福”。(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陈玥 房澜

70余门课增强居民归属感

谈及开设“助老课程”的初衷,天平街道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林凤慧坦言,天平街道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有的老人在退休后因无法合理调整心态,产生了心理困扰,“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知心’课程,帮助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

早在2022年,学校以“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打造特色课程,鼓励老年居民成为“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讲述社区百余株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并编撰知识读本,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时隔两年,林凤慧告诉记者:“我们从未停止对课程的探索,如今依托徐汇社区教育‘一街一品’项目,以‘古树名木保护’课程为起点,已推出多个精品体系,涵盖70余门课程,惠及数千老人。”

采访期间,林凤慧拿出一幅幅绘有社区街景、历保建筑、园林景观的作品,她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老年学员的作品。”其中一幅宋庆龄故居庭院的绘画,是年过八旬的居民张寿华所作。回想往事,张老记忆犹新:“我在天平街道住了近30年,曾是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在上海戏剧学院兼任美术教师。以前我一直没机会学习电脑,2007年退休后,我发现社区学校有电脑课,就重新当起了学生。”

张寿华的艺术从业经历也被迅速传开。于是在学校邀请下,他从“学员”变为“教员”,开始担任国画班兼职教师,一教就是17年。对于这份坚持,他笑着说:“社区学校给了我双重收获。一是成就感,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零基础的老人,大家亦师亦友,一起通过美术陶冶情操。二是对社区更有归属感,绘画让我们对社区有了更深的认识。”

绘画班班长奚敏对此深有感触:“上班时每天都匆匆而过,直到退休后我加入绘画班,通过它提升了我发现美的能力,才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幸福,退休后的生活可以这么精彩。”除了绘画班,“人文行走·手机街拍”“煮茶话天平”等课程也深受老人追捧。林凤慧笑着说:“很多学员称赞,社区学校让他们实现了人老心不老!”

“网红课程”实现居住舒适感

“知心”的同时,林凤慧也希望通过社区教育切实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她带领社区学校老师参与“四百”大走访,走进老人家中了解需求。走访中,大家发现有的老人喜欢囤物,导致居家生活环境脏乱,甚至严重影响了生活起居。于是,提升老年人居住舒适感,成了学校的又一目标。

2023年,学校将“收纳进社区,助力社区治理”申报为“一街一品”品牌项目。适老家庭型收纳、多胎家庭扩建和公共空间收纳内容的实施,给更多居民带去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态度。

开课的同时,学校也鼓励授课老师和学员成为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老人提升居家养老环境。然而正当大家热情满满准备开展服务时,却接连吃了“闭门羹”。其中有位独居老人,家里已几乎没有落脚处,就连床上也堆满50年来囤积的各种物品,平时只能蜷缩在杂物堆里的一张躺椅上睡觉。“第一次来到老人家时,看到这样的居住环境,我们都流泪了。”授课老师说,虽然大家都表示愿意为她服务,但老人的家人却断然拒绝。“那一刻我们意识到,在教方法的同时,更要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因为这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居民范静在退休后成为收纳课学员,并将成果运用到父母家。“以前我父母家堆满东西,我妈还一直叫我不要弄,就这样将就着住。”她回忆道,自己根据课程所学,按照老年人易看见、易拿取、易放回的标准,花了几天的时间对父母家进行整理。后来,母亲一进门就称赞:“家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除了让自家老人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收纳志愿者们也给困难老人打造了“美丽小家”。最让林凤慧难忘的,是为一位阿婆提供帮助。阿婆在丈夫离世后,一直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一同“蜗居”。本就不宽裕的居住空间里,堆满几十年不曾清理的杂物。“我们理了整整4天,并根据母子俩的生活习惯对家具位置重新摆放。直到整理完窗前杂物,看到一束阳光洒进屋子,久未晒到太阳的母子俩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智慧助老”提升银龄幸福感

在提升学员居住环境的同时,林凤慧和社区学校的老师们也在走访中发现,尽管老年人大多能掌握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但面对近年来社会上推陈出新的各类自助设备,很多老人还是因处处碰壁而远离。比如,去年上海首批推出的“Hello老友亭”,能提供刷脸一键叫车和3分钟免费通话等服务,但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却只把它当作一把公共座椅。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林凤慧决定:“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设备和便利的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广而告之。可以通过开展‘智慧助老’课程,帮助老人掌握这些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相信能够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智慧助老”要“智慧”地教,社区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为65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教学服务。每一位来到课堂的学员,都会收到两本精心制作的小册子。“我们考虑到老人的记忆力,把Hello老友亭和社区医院智慧云检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分别做成手册,让老人们可以随时查看。”在编撰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还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都作了详细标注。“力求简化每一个步骤,确保内容简明易懂,让老人能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

在参加“智慧助老”课程之前,学员朱樟德每次出门都会受困:在医院,无法熟练使用自助挂号机;在超市,自助结账机繁琐的界面让他手忙脚乱;在公园,不知如何启动智能导览设备让他时常感到挫败。当朱樟德听闻社区学校开设“智慧助老”课程时,他报名成为首批学员。朱樟德感慨:“上完课才发现,原来智能设备的操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也能拥有智能生活!”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时代大门的“金钥匙”。

社区学校的热门课程《爷爷奶奶的摩登时代——智能手机之休闲娱乐篇》曾获第十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特色微视频评课程。学员胡家涛阿婆在摄影和视频剪辑方面展现出的才能同样令人欣喜。如今,她不仅能轻松应对日常的智能设备操作,还成为社区志愿者和老年文艺团队的“核心人物”。每次活动或排练,大家都会请她来记录精彩瞬间。

令林凤慧欣慰的是,通过“一街一品”为基层治理持续赋能,社区教育正成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许多学员在完成课程后,从“自然人”转变为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传递所学知识,积极回馈社区。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表现,也是社区教育力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体现。“希望通过社区教育,在服务更多居民终身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赋能基层治理。”林凤慧期盼着社区教育的“新学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