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林佳音
推开桂雨别院的后门,长弄里青石板路带着晨露的湿润,将脚步引向不远处的水光。天水桥的拱影卧在碧波上,像谁遗落的半枚玉环。这座被江南水网温柔环抱的古镇,最动人的不是小桥流水的寻常景致,而是南宋那桩未了的姻缘,在八百年光阴里漾开的层层涟漪——陈妃的香魂与孝宗的思念,早已化作古镇的血脉,流淌在每道河湾、每座石桥、每片瓦当里。
天水桥:石拱托起的时光
天水桥像一道凝固的弧线,把明代的月光与今日的朝阳串在一起。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时更换的青石拱圈,被往来足迹磨出温润的包浆,6米跨度的拱心恰好框住五保湖的一角,站在桥心望去,湖面的剪影便成了这幅活画的留白。
桥身两侧的楹联藏着古镇的心事。“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的石刻,字里行间都是朴素的祈愿。或许当年筑桥的石匠,也听过陈妃病逝的故事,才把这份对美好的期盼刻进石头。暮春时节,桥畔的蔷薇爬上斑驳的桥身,落英随流水漂向五保湖,像无数细碎的思念,正赶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会。
陈妃水冢:五保湖的永恒凝望
穿过几条枕水小巷,五保湖的烟波漫过视线时,那座“独圩墩”状的水冢便在湖心浮现。南宋隆兴二年(1163年),宋孝宗携陈妃南巡至此,锦溪的小桥流水缠住了帝王的脚步,却没能留住妃子的生命。为了让心爱的人永远枕着这片她眷恋的水域,孝宗下令在湖心筑冢,成就了这方“水下坟”的奇观——无论汛期如何涨落,水冢始终倔强地露出水面,民间说那是神龟在水底托举,其实是先民打下的柏木桩历经八百年不腐,成了爱情最坚韧的基座。
站在莲池禅院的飞檐下远眺,水冢四周的芦草在风里摇曳,像无数双守望的眼睛。明代文徵明来此凭吊,写下“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的怅惘,如今这诗句被刻在湖边的石碑上,与水冢的倒影组成对仗。
锦溪宣卷:丝弦上的前朝旧事
茶馆里飘出的婉转曲调,是锦溪人对往事最温柔的念叨。锦溪宣卷这门千年技艺,把陈妃的故事唱成了活态的史诗。传承人王丽娟的“一波三折”拖腔最是动人,唱到“孝宗挥泪别锦溪”时,二胡的弦音会突然低下去,像湖水漫过石阶的轻响。她收集的50多册老宝卷里,《陈妃宝卷》的泛黄纸页上,还留着民国听客圈点的痕迹。
明镜荡与顾家浜:姻缘的当代续章
出古镇往东南三里,明镜荡的水光铺到天边,这片与五保湖一脉相连的湖泊,像面被苍穹擦亮的镜子。
明镜荡西侧的顾家浜,正把这份浪漫种进现实。白墙黛瓦的房屋沿水而建,村口的稻田种着“锦溪香米”,一幅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暮色中的锦溪,天水桥的灯影与水冢的轮廓在湖与河的波心间相拥。这里的每道水纹都是时光的褶皱,藏着南宋的泪痕、明清的墨香、今日的笑语。此刻,晚风正把宣卷的余韵送向明镜荡——那是八百年前的誓言,在新时代的土地上,轻轻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