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广告 让“小蘑菇”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像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亮相WAIC 2025无介质全息技术定义交互智能体新形态 别让血管“生锈”!泛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第02版:人与健康/专题 2025-08-06

别让血管“生锈”!泛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朱丽

在人体这个精密的生命系统中,血管如同纵横交错的“江河网络”,肩负着输送氧气、养分和排出代谢废物的使命。这套由动脉、静脉、淋巴管构成的全身脉管系统被称为“泛血管”,当这些血管发生病变,就会引发一系列累及多器官的系统性疾病——泛血管疾病。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泛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了解其本质、风险与防治策略,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必修课。

什么是泛血管与泛血管疾病

泛血管是全身血管系统的统称,其包括将心脏血液输送至全身的动脉系统、将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静脉系统以及参与体液循环的淋巴管系统,三者协同构成了“血管的高速公路网”。若将心脏比作“动力泵”,那么泛血管就是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一旦管道被锈蚀、堵塞或破裂,人们的生命系统运转就会受严重影响。

泛血管疾病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基础,95%的核心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可累及心、脑、肾及四肢。狭义上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等,广义上还涵盖小血管病变、微血管疾病,以及与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异常。临床数据显示,冠状动脉硬化者中60%合并脑血管病变,脑梗死患者中近半数存在冠状动脉狭窄,这种“一损俱损”的特性,使泛血管疾病危害远超单一器官疾病。

泛血管疾病的分类与高危人群

根据受累部位,泛血管疾病可分为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疾病和多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由冠状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缺血性)和脑出血(出血性),由脑部血管硬化、血栓或破裂导致,常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外周动脉疾病涉及下肢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致下肢缺血、坏死,肾动脉狭窄引发难治性高血压或肾衰竭;主动脉疾病以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为代表,多血管疾病则是会同时累及两个及以上血管床(如冠心病合并脑梗死),其治疗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

以下人群需重点防范泛血管疾病:首先,“三高”人群,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糖会引发微循环障碍,高血脂会促进斑块形成,三者是泛血管疾病的“三大推手”。其次,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损伤肝脏,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加重血管负担。再次,慢性炎症与免疫异常者,会出现慢性牙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释放炎症因子损伤血管、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直接攻击血管壁。最后,特殊病史或家族史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者风险更高,女性早绝经(小于45岁)因雌激素保护丧失,血管老化加速。

泛血管疾病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除上述因素外,以下几点也容易造成泛血管疾病,需引起重视:

炎症与免疫机制方面,人体内的慢性炎症释放的炎症因子破坏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加速斑块破裂引发血栓,自身免疫异常可攻击血管壁,加重损伤;遗传易感性方面,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因基因缺陷,儿童期即可出现动脉硬化,若患者的直系亲属有早发冠心病者,患者患病的风险会高2~3倍;年龄与性别方面,随年龄增长,人们的血管弹性下降、脂质代谢减弱。该病中老年人易发,其中男性55岁前风险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风险与男性持平甚至更高;精神心理因素方面,患者长期紧张、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加速血管老化,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食欲,进而诱发代谢紊乱。

泛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

泛血管疾病治疗需采用“多靶点、全方位”的方式,一般需要涵盖以下层面:

患者需要戒烟限酒(男性每日摄入酒精应小于25克,女性小于15克),坚持低盐(小于5克/日)、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少碰油炸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将BMI控制在18.5~23.9;患者的血压需要小于140/90mmHg(合并疾病者小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需要控制在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高危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8mmol/L;选择药物时,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他汀类或PCSK9抑制剂降脂。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降压、降糖药,房颤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等)。

警惕常见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泛血管疾病控制不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是因冠脉阻塞致心肌坏死,表现为患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出汗、呼吸困难,需紧急进行溶栓、支架或搭桥治疗。

脑梗死则是由脑部血流受阻致脑组织坏死,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发病4.5小时内可溶栓或介入取栓,需长期用药预防复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下肢动脉狭窄致缺血,患病早期会有行走痛,进展后会发生静息痛、坏疽,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糖尿病足,需使用药物、介入治疗或进行手术治疗。

主动脉瘤是由主动脉扩张引起的,若破裂,患者死亡率达80%以上,需根据主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具体的治疗方式。

泛血管疾病虽具挑战性,但可防可控,从改善生活方式到规范治疗,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才能守护“生命通道”,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护士长朱丽(副主任护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