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新书速递 感悟不同凡响 大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抓拍”“素描”上海人的闪光瞬间 绝灭与重生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19-11-24

大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读姜义华《中华文明的经脉》

沈祖炜

姜义华先生新著《中华文明的经脉》(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版)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宏观理论著作。

姜先生以“长风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气势,纵览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他将中华文明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将这一文明类型放在人类文明的序列中,同其他类型的文明进行横向比较,其分析、梳理可以令读者信服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征和优势。与一般史学工作者从实证和微观层面选择研究切入点不同,《中华文明的经脉》因为具有“整体性把握历史”的底气和功力,所以其论述可谓高屋建瓴,可为读者释疑解惑,从而有助于确立“四个自信”。

史学理论方面的著述其实是很容易写得晦涩难懂的,有些作者好用艰涩的引文和外来语汇,以示自己的新锐思维。然而姜先生却是那么地“接地气”,他用相当平实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复杂的理性思维,因而做到了浅显易懂。我以为,唯有大学问者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所用资料很丰富,都是在娓娓道来之际信手拈来,显然只有在作者充分消化了这些资料之后,才有可能如此融会贯通。这种学术境界全然不是工于寻章摘句、堆砌资料的学究气可以企及的。书中对于史学界关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期”、“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形成”等问题的大讨论所作的归纳分析,简明扼要却又句句切中要义。优秀的史学传统,都主张从资料引出观点,从史实中探寻规律,但是系统性的理论阐述却又要求在充分把握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框架一层一层地展开。从《中华文明的经脉》,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和著述方法的统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我们不敢苟同的两种极端,一是轻学术而重事功,即使是讲学问也片面强调所谓的“有用之学”;二是为学而学,丝毫不顾学术研究的当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应该主张的是,事功从学术中来,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中华文明的经脉》正是一部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该书的出版,对于打破西方社会的偏见,建立中华文明的话语权,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推进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是有益的。该书的许多具体论述也值得为社会所采纳,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譬如关于“国学”概念非科学性的意见、关于革新“礼制”,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和法治的得力辅弼”的主张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