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同学情 智慧快餐 陪床,中年的一场修行 喜欢之物 “馆”字赘语 科学会堂的老房子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1-24

“馆”字赘语

图一官(甲文)图二食(甲文)图三舍(金文)图四館(金文)图五館(小篆)

徐梦嘉 文/图

一直想就“馆”字作些解读。馆的归繁字主要有館、舘两字,由于旧时此两字通用,简体的食部(饣)馆从草书館演绎而来,电脑上的简转繁功能,馆归繁只作館。现在“馆”的归繁或用繁,海峡两岸多种场合大都约定俗成用了食部館,如知识殿堂的上海图书馆与台南奇美博物馆,其中馆的醒目题字赫然皆作“館”。当然如此用“館”也不能算错,那么我写此文来厘清归繁“馆”的用法似乎就是“赘语”。

官(甲文,图一,館舘的本字),表示房舍引申为覆盖、区域、范围义的宝盖头“宀”,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宀的下面是去土的垖(电脑字库无此字),其形带出的本义众说纷纭,拙文不胪列。我认同一种观点,此字是臀尻的形状(竖起造字)。只有如此,“去土垖”组出的字都可得到较合理的解读。官,其人臀部入座官府的大位上;追,跟在屁股后的追;師,老师坐教席;歸,回家了,屁股“落地”稍息后就持帚打扫(掃);帥,将官坐镇军营手执令旗(巾);遣,字形是双手提起“坐者”遣走。“官”又引申到高端重要场所。《字汇》:“官,官舍曰官。”《礼记·王藻》:“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

食,甲文(图二)上为倒写的口,倒口下是有脚的盛器,两点即唾沫星。形义表示津津有味地低头进餐;也可识定为盛满主食的食器,上为盖,两点是食物颗粒溢出。

舍,金文(图三)上为三角形室顶,下用带杈的树干支撑搭建,这和初义是表示简房的“余”字相同(“余”后来借指第一人称)。别于“余”字的是,“余”是临时歇脚的客栈、驿亭,是舍的先文。“余”下加“口”的舍字,是人们长期居住的普通宅舍。《说文》:“舍,市居曰舍。”

食与舍又何时与官联手,打造了館舘呢?周代金文已有館(图四),其形是食加“去土垖”,系人坐下来用餐饮的写照。秦代小篆(图五)食加官成館。民以食为天,館的诞生显然与社会进步商业发展有关。后来市面上非食之馆,如书馆、乐馆、学馆等也多了,于是舍之舘应运而生。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留下楷书中的从舍“舘”可以看出,至少在晋代,館与舘两字就已经并存,互为正形异体。館与舘的主字根“官”不仅如历来学者们所云表声,其实也表形义的。由官宦府邸搭配出的館与舘,无疑寄托了先人开館办舘,渴望经营能够上档次“有腔调”的美好心愿。

我识定与小结:从食的館,强调人在用餐,重点在食(含水),在和进食有关的餐馆、食馆、饭馆、面馆、菜馆、酒馆、茶馆等方面,用食部館没错;从舍的舘,舍的口指居者在说话,强调“说话”,进而“舘”泛指不主打进食,有舍之“说话”涵义的场馆。公馆领馆使馆自然是人的说话,其他如报馆以报纸说话,美术馆以作品说话,图书馆以书籍说话,展览馆以展品说话,音乐馆以乐曲说话,博物馆以藏品说话,武馆以武艺武德说话等等。旅馆尤其高端宾馆往往供膳,但主要服务项目是客人住宿,故用舘妥当。长久以来,出于对汉字的敬夤与敏感,每当我看到该用舍部“舘”的场所用了食部“館”,总感到别扭。

我认为与建议:尽管旧时亦常常混用館、舘,今天馆字归繁用繁时还是有必要对应两“馆”的表达内容,梳理区分一下館、舘,此举能让汉字构形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在实际使用时得到准确明晰的彰显,这是我赘语拙文之目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