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奏乐图(油画) 已经记住你 小雪敲窗 别样书签 我的工友俞吾金 从战士到作家 上海人的社交
第19版:夜光杯 2019-11-25

上海人的社交

羊 郎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是排在生存和安全之上的一种人类需求,其实也是人的本能,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一种生活行为。作为人的需求,社交于人群而言虽然有共通性,但有趣的则在于其差异性。

社交的习惯方式路径多种多样,其背后还是文化使然。海派文化的社交虽然也喜欢热络但暗藏效用,即使比较喜欢小众,但也不失包容。有时候即使是朋友相邀,如果不合自己胃口,也会来一句“有啥意思啦”。当然有时候为了避免不讨喜,尽管本人不乐意也要随大流,捣捣浆糊表示合群。过去石库门里的人家蜗居一隅,可是为了生计,一般大热天都在家里汏浴,到了冬天双职工家庭还可以到厂里去冲冲莲蓬头,没有工矿企业家庭背景的,即使拎一只煤球炉子到房间里汏浴也冷得刮刮抖,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拿出一角几分洋钿到混堂里去。出了铜钿去混堂不能只是洗澡,尽管混堂里有熟悉的擦背、敲背、修脚的师傅可以搭讪,但毕竟冬天里孵混堂是难得享受,邀上三五好友一道去,这种社交显得别有洞天。混堂里雾气腾腾,亲朋好友一起袒露胸襟,赤诚相见,闲聊家长里短,前尘往事,好不惬意。现在我们每个社区几乎都有了社区活动中心,也给了上海人社区交往的空间,大家在棋牌室里斗地主、搓麻将、跳操、唱歌等,娱乐加社交,一举两得。而在没有社区活动中心的过去,小菜场也具有社交场所的功能。在上海人看来,一家人家不开火仓,不到菜场买菜就不像过日脚的样子。菜场人多、嘈杂,但乱而有序。在那里人无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目标一致,话语投机,相会老朋友,认识新朋友,菜场具备了作为社交场所的一切特质。在这里买菜人和卖菜人攀亲带故,称兄道弟,甜言蜜语,既有真诚的感情联络,也有暗中的斗智斗勇,讨价还价,以求得一个公平价,挑挑拣拣,无非是希望买到的素菜、鱼虾新鲜一点,小排骨上的肉多一点,后腿肉上切下来的肉丝精一点。一圈兜下来,既买到菜,感受了人间烟火气,又得到了社交的乐趣,一带两便,符合上海人的实惠。

想当年,在没有家庭空调的岁月里,上海人马路上乘风凉曾经是外国来宾眼里的一道风景线,当时确有不解风情的外宾好奇地问过:这是不是上海人喜欢的社交方式?真可谓当时的老外只看到宝宝乐,不知宝宝心中的苦。不过回想一下,乘风凉的确也算是上海人的社交生活。天上凉风起,邻里共此时,小朋友可以在一起嬉戏,大人们有空一道茄山河,时光悠悠,无拘无束,游心物外,这样定时定点定人的社交方式在过去实在是为石库门里的上海人量身定制的。搞收藏,淘古董、逛邮币市场等是比较有腔调的上海人社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一起去市场,或相邀家中欣赏刚从市场里捡漏淘到的稀罕物,或在茶馆里细侃收藏宝典,闲聊收藏的闲事趣闻。这种社交长知识增感情,又能丰富自己的收藏。当然,摄影、钓鱼、研习书画,甚至于研习律诗绝句,以诗会友的社交群也活跃在上海民间的角角落落。这些社交不讲究闹猛,讲究的是专业,不讲究交友广泛,讲究的是懂行,所谓轧啥个道,做啥个事体,道不同不相谋,只想凑热闹的人是进不了这个圈子的,即使进去了也呆不长远。

公园一向是上海人的社交场所,这几年很多公园免费开放了,不用买月票或门票,所以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公园里都人气十足,而且都有固定的圈、固定的群。健身的有老有少,以拳会友;喜欢吹吹打打的也会在公园相聚,寻找知音;广场舞成了公园的标配,在世界上已然小有名气的大妈是公园当然的主角。笔者得闲在复兴公园散步,看到曾经走红的聊天角依然人气不减,话题囊括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等一应俱全。湖心亭旁更有三五成群的牌技高手切磋牌艺,从太阳高照到日暮黄昏,及至华灯初上仍然兴犹未尽,乐此不疲。

现在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熟稔于网络社会的社交,手机里面拉群就像拉面一样越拉越多,即使几个朋友聚会,没有一个离得开手机的。他们不停地在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里交错出行,脑不停,嘴不停,手不停,时空轮转忙得不亦乐乎。

时光荏苒,新老交替,当今天的年轻人成为老年人时,不知道他们又会演绎出什么样的富有上海特色的社交方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