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他的成就是要改写教科书的” 多领域交叉引爆学术活力 追光者 点亮微观世界
第10版:科创上海 2019-11-25

追光者 点亮微观世界

图 东方IC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

赵振堂

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自2009年5月对用户开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544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2.5万余名用户,约2900个课题组在这儿开展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面对记者,赵振堂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上海光源的成长故事。

瞄准国际一流行列

十年前,经过15年艰苦努力建成的上海光源刚刚在浦东张江落成的时候,赵振堂和光源团队心中充满着自豪。把时光的指针再往前拨动,1978年,在国家培养建设50GeV高能加速器人才的背景下,赵振堂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年轻人考进了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12年间,他坚持在该专业求学,成为了首位清华大学加速器专业博士毕业生。此后,他的事业轨迹就再也没有偏离加速器研究和装置建设,从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运行和改进,到参加和负责上海光源加速器研制,再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质子治疗加速器,他的科研生涯与“加速器”三个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上海光源,我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来到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那时候的想法很直接,就是要亲手建成中国的光源大科学装置,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跻身国际一流的行列。”赵振堂回忆,“这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愿望,在国家的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以及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光源团队最终用奋斗使愿望变成了现实。”

敢于创新和攻坚

赵振堂和光源团队清楚,为各领域科学家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和研究手段,是大科学装置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这份“幕后工作”就是他们在科技舞台上的角色。台前镁光灯下展示的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功劳簿”上或许并没有上海光源团队的名字,但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能帮助那些研究人员解决核心问题而感到欣慰。得益于上海光源,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实验发现了外尔费米子,提出和验证了单

分子催化机理,解析了人源

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阐释了埃博拉病毒入侵的新机制,助力攻克高铁接触铜导线制造工艺技术和助推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抗癌新药首次在美获批上市……

上海光源有条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培育上海光源精神,建造世界一流装置”。赵振堂说,所谓“上海光源精神”是对上海光源建设团队所反映出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综合体现,“上海光源精神”其实也是我国几代大科学装置建设者长期坚守和奉献的真实写照的缩影。他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心无旁骛的状态,扎扎实实把事做好,踏进‘鹦鹉螺’就要抛开一切,甘守寂寞静下心来专注研究工作。”

全力支撑科学家

大科学装置是当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尖端研究设施。这群“追光者”,以上海光源为起点,正在张江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光子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科学家们探索和揭示更多微观世界的科学奥秘。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束线和5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届时,上海光源将提供近百种先进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助力科研人员开展物理、化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和医药等学科的前沿和应用研究。

与此同时,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与同步辐射光相比,自由电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脉冲和更好的相干性。同步辐射光可以在原子和分子的尺度上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而自由电子激光则能进一步观察到微观结构的动态变化。”赵振堂解释,“它可把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从拍‘分子照片’提升到拍‘分子电影’的水平。”他特别补充说,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组合将极大地提升科学家洞悉物质微观世界的能力。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