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每天都感恩 粉墙黛瓦忆故乡(版画) 生命的铁砧 换个角度,便是晴天 红豆 细菌、病毒与病 岐黄之妙
第12版:夜光杯 2020-02-29

生命的铁砧

陈 美

我和朋友分享了一个链接——杨绛的《锺书习字》。不到几分钟,朋友的评论纷至沓来。

有人说:这绝对是一篇美文,有研究称,一个人若要成为一位围棋大师,须有五万小时的实战积累,按三十岁往前推,须从五岁起每天五小时才行,且即使有五万小时积累还不一定能成为大师。习字亦然。但亦有天才,如钱锺书。成不了书家者如杨绛,积学深厚,字中自有书卷气。

有人说:人各有所长,某一方面的天才必有另一方面的弱智。反之亦然。好事不能全落在一个人身上。因而有了七彩世界。

还有人说:天才的技能发乎心,显于形,无法分解,一如百足马陆,分不清左右足迈步之先后顺序。然而天才毕竟是少数,故不必求全责备。

我想:习字,为文,教书,育人,处事,做人,皆如是,入格难,出格难,自成一格难,无格而格更难。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如此,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书艺“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国家“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写下了400多万字论文专著,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一生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她把教课当作艺术品。为了改进课堂教学用语,她把每一句话都写出来,并做修改,直至规范。在学校时,她每天早上步行上班途中,就如何展开、铺开,反复思考。她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一位“从课堂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情怀。

杨绛先生发表这篇小文,是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为《槐聚诗存》所写序言。钱锺书先生的《槐聚诗存》是杨绛先生用毛笔抄录的。

“笔笔呆滞但求削平竖直”,读这篇小文,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季康先生“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平静、执着,又宽厚慈祥,真可谓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先生云: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是啊,生命犹如铁砧,愈敲打,愈能散发耀眼的光芒。

《礼记·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

丈夫、爱女离世,杨绛先生一人“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文字一如婴儿般纯真。100多年的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她依旧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份温润的慰藉。

在生命的铁砧上,我们该如何磨砺自己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