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华
早些年,某著名作家独自行走在上海的外滩,忽然间被落日余晖下的一条小马路所震撼,幽暗深邃中恍如一脚踏入了自己欧亚混血的故乡伊斯坦布尔。叹为观止之余,他牢牢记住了这条马路的名字。他在之后的采访中说这条马路是他在上海捕捉到最迷人的细节,是外滩的神来之笔。这条小马路就是滇池路。
滇池路东起中山东一路,经圆明园路、四川中路,西迄江西中路。这条短短的马路辟筑于1899年,因英商仁记洋行迁至此路西端而得名“仁记路”,1943年改今名。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局就开设于此。此外,上海国民银行、中孚银行、上海工业银行等都在此设立营业机构,故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
滇池路东段夹在和平饭店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之间。和平饭店建筑外墙用花岗石砌筑,中国银行大楼整个外墙则镶以平整的金山石,在垂直线条阴影的笼罩下,步入滇池路,整个视线就被一幢幢异军突起的大楼填满。滇池路100号的仁记洋行大楼与滇池路120号的原英商业广地产有限公司大楼,是典型的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滇池路81至85号,原上海国民银行曾设立于此,为欧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滇池路97至103号的中孚银行大楼,则是7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滇池路以十足名门望族人家的笔触,叙事婉约,对白精致,在东方气氛的烘托下,折射出西方美学理性的神韵,把外滩的典雅描摹得淋漓尽致。
那位顺手拈出滇池路的作家叫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是细节的捕手,2008年,他游览了上海,就在那年,出版了他最柔情的小说《纯真博物馆》。帕慕克常说爱情是人生的细节。在创作《纯真博物馆》的同时,帕慕克竟也建了一家纯真博物馆。小说里痴情的主人公在博物馆里保存着他收集的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帕慕克在现实中还原了这些人生中爱情的痕迹: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她吸过的4213个烟蒂。专写情爱的作家渡边淳一说得明白,写侦探小说,犯罪小说都不需要有经验,但写爱情小说,你必须得有恋爱经验。
在一档访谈类节目中听到过一个故事。当年演员姜文和岳红搭档演一个小品,他们演一对要分手的小情侣,到小饭馆分东西。两人没钱吃饭,各自点了瓶汽水。汽水3毛一瓶,退瓶返还1毛。喝完,姜文拿着两空瓶子要去退,岳红不给,把自己面前的那个瓶子擦了擦,装进了包里。姜文一愣,想了想,也把自己的瓶子擦干净放书包里,走了。姜文的中戏师弟史航看后,说这是姜文很细的地方:男孩是被女孩生生地教会了什么叫留下点东西。
有细节的人生应该不会是干巴巴的。那年帕慕克偶然走进了滇池路,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淡定从容,他应该会想起自己建在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深邃的历史化成了触手可及的细节。“睹物思人”,一切的细节把牵绊着的点点时光都收来织梦,迷幻了我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