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3日 星期一
篆刻 记病友蔡爷爷 雷神的喜悦 相逢六千年 帕慕克路过滇池路 掌心的光芒 春日遥想一头牛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03-22

掌心的光芒

黄睿钰

习惯了在冬日的午后,捧一本厚书,端一杯热茶,斜靠在图书馆落地窗前的藤椅上,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猛然疫情暴发,所有人变成了困兽,一瞬间连委屈都无处发泄,只能面对着刺眼的屏幕,一个字一个字地挣扎着理解那些被关在黑暗书架上落尘的作品中的情感。黄、绿、黑、白,哪种背景,都替代不了阳光在书页小憩的容颜。

即便如此,心里还是感激。

如果没有5G时代的网络数据支撑,如果没有众多的云阅读平台,我不知道该去何处寄托情思,也不知道该向何人寻求慰藉。云阅读将我带入了大师云集的广阔时空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畅游世界、对话古今。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书”的定义早已延伸,纸质书不再是阅读的唯一载体,“看书”也不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带领我们去感受大师斐然的文采,那毫无疑问的是,科技发展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增加了全民阅读的可能。在疫情肆虐的当下,阅读成为我们居家活动的不二选择。

幼时背诗,不解其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在我脑海中却是一团浆糊,云阅读时代用声音图像注解诗句,理解后记忆变得事半功倍;儿时读书,最怕古文,繁难的汉字如魑魅魍魉般令人望而生畏,云阅读的字典功能则使所有古文都不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如今读史,时空难辨,云阅读的时间轴和3D电子地图让时空清晰呈现,层层梳理得以通古晓今……指掌之间,浓缩的是万卷图书之精华。精神世界的诸多碎片,也终于在这个特殊的“假日”得以重新整理拼接,凝结成一面病毒永远都无法击破的盾牌。纷纭万状中,是阅读给了我激浊扬清的勇气。

曾经,我因难以抉择在图书馆穿梭许久;如今,云阅读精细的分类和个性化的定制给了我更轻松的选择。读书也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年近80的奶奶最近迷上了听书,不能出去遛弯让奶奶的“无聊”时间多了不少,每天早上,奶奶都喜欢靠在房间窗前的藤椅上,把手机举到耳边专注地听着书,偶尔逗弄鱼缸里的红耳龟。吃晚饭时,奶奶很开心地告诉我们:“半导体(奶奶称手机为‘半导体’)里说,郑和下了七次西洋呢!”晚霞似乎在奶奶的脸上留下了一片玫瑰色的光芒。

疫情来得突然,禁足家中难免会有孤独感。尽管云上阅读嗅不到氤氲于笔墨之间那缕的书香,但轻巧的掌上图书馆避免了书卷的厚重。同时,云阅读与微信、微博、空间等平台连接,遇到好书,可以分享给亲朋好友;偶尔困惑,也能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而云阅读的留言、笔记功能,让所有书籍都变成了《S.忒修斯之船》,印刷文字,灰、蓝、黑色留言,绿、橙、红、紫、棕色笔记,还有大量附件,都浓缩在了巴掌大的电子屏幕中。陌生读者在书页空白处留下自己的思考,似乎在一夜之间,阅读就成了热闹的思想会场,无数“哈姆雷特”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理解,又从他人的理解中品读到了自己从未发现过的奇妙韵味。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因为云阅读联系在一起,加深了我和其他陌生人的跨时空联动,给了我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与知识的眉目传情,策源于对好书的怦然心动。因为有了云阅读,这个“假期”,我不再孤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