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三羊开泰(油画) 为何要读《中庸》 人·狗·猫 腌笃鲜 百年前,我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 天坛画遇
第14版:夜光杯 2020-04-18

为何要读《中庸》

白子超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或者说孔子之道的核心和主线是什么,学界有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仁道”,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庸之道”。本文以为他们各有其理,只不过立论角度不同,或说着眼点不同。了解仁道,读《论语》即可。了解中庸之道,亦需读《论语》,但还不够。孔子诸多话语背后有中庸思想支撑,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圣人哲思的高妙,不过相关记载并不充足。而且,全书明确提到中庸只有一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一书则补充了很多相关语录,皆为《论语》所未收者,同时又有其作者子思相当深刻的解释和发挥,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和哲学化的开拓。这是人们读《论语》之后还要读《中庸》的根本理由所在。

有褒老庄而贬孔孟的学者认为,孔孟没有什么本体论、辩证法等等。这些学者有学术上的偏心与偏见,即所谓门户之见。道家、儒家各有长短,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今之继承者、研究者可以有所侧重,亦可对二者加以比较,提出客观公正的辩证意见,但却不能简单地褒一家贬一家。即使以西方哲学概念来套,所谓本体论、辩证法云云,《论语》《中庸》的体现虽简约,却一点都不逊色。相关问题到底怎样,只有认真读书之后才会明白。

数十年来,对中庸思想的看法从未一致。肯定者认为中庸之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是包含辩证法的方法论,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否定者认为中庸之道是折衷主义,是反对变革的反动哲学。肯定否定兼而有之者认为中道之道良莠并存,是精华与糟粕的杂糅体。如今,彻底否定的声音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我们普通读者不搞学术研究,但应该大致了解中庸之道是怎么说的,以及都说了些什么,结合个人的生活实践,参考专家的意见,加以理解。然后,赞同的就照着去做,反对的抛开便是。

几百年来,“四书五经”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熟读四书五经者。近些年,国学大热,百姓纷纷选读一些古籍,但多集中于《论语》《三字经》以及唐诗宋词。拙文也做了点普及,写了“论语新读”“孟子选读”“大学浅释”,认为有必要再写“中庸择要”,把四书介绍完。至于五经,特别是《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亦应介绍,但以后能否成文,需视主客观情况而定。

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子思名孔伋,是孔子之孙,生活在战国初。子思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可以说是孟子的祖师,因孟子曾受教于他的门人。子思与孟子的学说在哲学层面有较紧密的传承关系,对孔子思想有所发展,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学界主流意见认为,《中庸》完整成书不会早于西汉初期。也就是说,《中庸》概括了子思的思想,有些内容是他自己写的,也有些内容是别人写的,总之是由思孟学派后人整理完成的。可以笼统地说《中庸》是子思作品,但实际情况亦应大致了解。

此为“中庸择要”专栏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