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8日 星期日
文化助力打造国际精品城区
第11版:专版 2020-08-19

文化助力打造国际精品城区

在长宁享受“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跨界生活

历史人文荟萃,文化机构云集,长宁区这片37.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69.4万常住人口,曾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2018年4月,长宁区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中期调度任务。

百尺竿头,步步攀升。两年多来,长宁区充分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创建示范区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和重要抓手,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全球卓越城市和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样本与创新典型。

服务国家战略 核心区位勇担当

长宁区处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的核心区位,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功能区。长宁区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现出了示范区的文化担当。

2018年10月,长宁区牵头长三角39个示范区(项目),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发布《虹桥宣言》与《合作章程》,并同步举办发展论坛、群文展演。2019年3月,长宁区首次实现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首次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两天会期共吸引240家参展单位、1500家采购主体、1万余人次参加,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2019年11月,第二届合作机制大会在安徽铜陵举办,今年下半年,第三届合作机制大会将交棒给江苏镇江。

文化馨香从上海中心城区弥漫到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周边居民也因此感受到一体化的文化便利。“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巡演、版画巡展、阅读马拉松、全球文旅住宿大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来到长三角地区,“四个一”项目让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

区域联动也在不断扩大。长宁区与北京市西城区每年联合举办馆际交流、馆藏精品展,与新疆克拉玛依、塔城市、喀什市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力争形成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一带一路”地区参与一体化、共建一体化的生动局面和良好氛围,携手共建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阔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长宁区培育引进了一批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头部主播李佳琦团队落户长宁,24位文化工作者被评选为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16位全国文艺类金奖个人受到区文化基金资助。

优秀公共文化人才也在长宁区成立大师工作室,京剧、沪剧、民乐、舞蹈、版画、根雕等10个名师工作室落地生根。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长宁区一直有着丰厚的舞蹈和美术资源,引入名家大师牵头的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普及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和平台。借助工作室举办的活动,文化艺术推向周边居民,甚至在全市、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力。

促进文旅融合 创新模式强引领

长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虹桥路、新华路、愚园路、复兴路-衡山路(部分)4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72处文物保护单位,37家文博艺术类场馆,121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900多栋具有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宁区从2003年起连续17年举办“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和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每年长宁区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既有“城市文化微旅行”“老洋房巡游”等日间项目,也有连续举办22届的德国啤酒节、上海动物园蝴蝶展等促进夜间消费的活动,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贡献力量。

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旅行。长宁区文旅局副局长陈丰在首届五五购物节“局长带你游”、首届夜生活节、非遗会客厅等直播带货活动中,用直播形式宣传长宁文化,带动体验式经济,促进消费回补。海派文化讲堂、线上手工课程等,开发出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长宁特色微旅行等云端销售,以常态化的线上文化推介活动,为市民精心挑选和讲述长宁文化故事,助力长宁区域经济逆势飞扬。

文旅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塑造着城市公共文旅空间。“愚园路街区”被列入上海首批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荣获“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最佳案例奖”……长宁区以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长宁民俗文化中心、长宁区图书馆等5家文旅融合试点单位。

今年,长宁区为打造“永不落幕的文采会”,开发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汇文采”,采用“数字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采购”的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建立精准对接、效能优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业态。

应对疫情危机数字服务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遏制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渴求,反而催生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的新常态。

闭馆50天后,长宁区图书馆在3月14日恢复部分开放。开馆当天不到9时,已经有迫不及待的热心读者前来大门口等候,并见到了疫情期间在其一楼大厅推出的“大白”神器——预约借书柜。

市民读者可在“长宁微图”公众号浏览挑选心仪的书籍,并线上预约。收到“预约成功”的微信通知后,读者可前往图书馆凭证领取图书。馆内曾经的“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被改成“疫情期间综合外借室”,基本涵盖了所有图书类别、馆藏上万册书籍,与预约借书柜相互补充,可以满足读者的基本借阅需求。

截至目前,“大白”共外借成人书籍2225册,少儿书籍670册。通过“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的图书借阅新方式,居民们感受到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成果,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效仿开放。

“数字长宁”产业高地优势不仅于此。此前,国内首款5G手机在长宁首发,区内入驻了深兰科技、科大讯飞等国内顶尖的数字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也应用于社区百姓的“新开门七件事”。

“AI+社区”(人工智能社区)在北新泾街道率先建成,这个名叫“乐爱家”的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以人工智能5G深度应用为特色,为上海市首家。它拥有智慧书房、智慧社区体验厅等功能,并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

在区级总馆、社会分馆、社区文化中心和居民区活动室等三级场馆,AI技术辅助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测和评估系统,反馈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愉悦指数)。依托这些服务质量反馈数据,政府部门的决策与投入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抗疫期间,长宁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团队以艺抗疫,共创作摄影、美术、书法等作品1000多件,原创诗歌、歌曲50余件。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举办各类线上活动301场,服务群众182万人次。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开辟的新品牌“长桌派”每月直播,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前4期节目浏览量达150万。

云资源、云展览、云采购、云集市等形式,让长宁区打造了系统性、集成性的文化云平台2.0版本。“长三角文旅云”等各级文化云,则实现了“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

精耕国际品牌长宁特色巧彰显

创建示范区以来,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为指引,以建成“文化国际城区、文化时尚街区、文化活力社区”为目标,逐渐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市级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打造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区。

长宁区作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聚集了上海市三分之一的外国领事馆和一半的外交官邸。为吸引这些涉外机构共同参与,区文旅局对照上海市标准,编纂了高质量的导览词,深挖建筑背后故事,做到游客扫码进入可以听语音、看照片、读文字,并提供中、英双语种选择。

同时,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共建,长宁区持续举办10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中外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团队及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高质量的文化设施,能满足各种口味的文化“大餐”,跨界融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涵养着国际精品城区的温度和品格,彰显着“一区两群三圈”的文化品牌格局。近两年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上海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国际半马音乐节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惠民演出等高规格活动的不断落地,方便了长宁市民就近体验国际精品文化的魅力,也为长宁本土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

示范区的创建不仅覆盖各条街道,更要渗透每个“细胞”。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协同和联动,“细胞”们才能勾勒出公共文化的美妙图景。

位于愚园路公共市集二层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是沪上首个与专业美术机构合作植入社区的公共艺术空间,以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形式免费对外开放。还有“上生·新所”,经过上海万科709天时间的修葺和改造,其原本封闭的两边通道打开,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免费开放给周边的居民,成了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文化新地标。

而武夷路“295空间”曾经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公益项目用房,改造后转变成为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空间。平日里,阿姨爷叔在这里练习合唱、参加讲座;年轻人坐在户外空间喝着咖啡欣赏沿街风光,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惬意的文化空间。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这座昔日贩卖葱油饼、扬州狮子头的“烟火气”马路焕然一新。

城市更新不仅赋予老建筑人文气息,还进一步夯实了老街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构建。年轻人有了奋斗的空间,居民能够共享城市更新的成果,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片区文化特色得以发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跨界生活美学街区已在长宁区初现。

下一步,长宁区将通过提升城区经济密度、统筹城区资源、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在社区、街区有限的更新空间内,进一步实现上海中心城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自我更新造血”,在探索公共文化新空间拓展的同时,深入探寻社区的价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