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钟鸣小年夜奔赴武汉抗疫,成为上海“逆行第一人”
夏敬文当时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ICU工作
从武汉回来,郭雁飞又在浦东机场坚守
陈尔真割舍不下武汉“情结”
虽然突然多了“作家”身份,查琼芳依然安心治病救人
王振伟在武汉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中西医治疗方案
周新教授穿着隔离衣进行高危操作
彭代辉在武汉隔离病房给病人加油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
2020年之初,当新冠疫情肆虐时,上海派出9批次1000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救百姓于疫病之苦。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这是全体医生的节日,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医生对天职的坚守,也是国家对医生的重托。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采访沪上8位援鄂医生,感悟他们的初心,写下他们的故事。同时,也向所有在疫情中逆行的、留守的医生送上节日祝福!感谢你们,你们无愧白袍荣光!
人物 中山医院 钟鸣 勇敢的逆行侠也有眼泪
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钟鸣医生,因1月23日小年夜一张独自上高铁奔赴武汉的照片,成为上海“逆行第一人”。他是国家卫健委指派的专家组成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指导危重症救治,后期又巡访了十多家武汉的医院,指导救治工作。
曾参与汶川救援,夜晚耳畔是滚石坠落的声响;也曾在职业生涯中救治关注度极高的事件的当事人,但要说人生经历哪段最难忘,钟鸣还是把票投给了援鄂。离开武汉4个月了,他说自己因为情感上割舍不下,花了许多时间才走出来,为此还曾红了眼眶。“在武汉,因为对病人倾注了很多感情,把他们当作亲人,收获的也是患者家属百分百的信任。早期特别艰苦的时候,特别能体会真诚纯粹的医患关系。”现在,当看到曾经治疗过的病人CT显示肺部已经吸收了而恢复得很好时,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钟鸣医生的微信,是一个双面头像,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自己的性格,一面是冷静理性,一面是感性柔情。回到上海后,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他还牵头主持了一项国家级的课题,有全国多个中心共同参与,研究新冠病人的排毒规律。同时,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钟鸣也在反思,如何组建一支专业的“特种部队”,不仅技能全面,更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此类事件中能独当一面。
现在,认识钟鸣的人更多了,参加交流活动的时候,他常常被围住合影。医师节前夕,他还获得了“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不过,钟鸣全家都对此看得很淡然,他告诉记者,女儿认同他的选择,却从不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就连作文描写“身边的抗疫英雄”,都没有老爸的影子。
人物 华山医院 夏敬文 援鄂英雄的妈妈同样值得敬佩
医师节前,约华山医院夏敬文医生采访,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因为他在援鄂过程中是以这样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的:每一场救灾战役,他都在现场,却唯独缺席了自己父亲的葬礼。想不到,善解人意的夏敬文先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回归常态化工作,已经从悲痛中缓和过来了……
他说,武汉回来,隔离休整后,立即投入了科室的工作,因为前期积压的一些病人还需要慢慢处理。对武汉的关注自然没有停过,时常从在武汉的同学口中得知当地的情况。
“我当时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ICU工作,面对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经历过如此艰难的战疫后,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坚强了,处理疑难杂症的底气更足了,看待问题也有了不一样的角度和思考。”抗疫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延续,夏敬文说,这种感受很“微妙”。
他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感谢她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夏敬文的父亲身体不好,近年来一直住院治疗。3月份因突发心梗离世,对夏敬文来说依然很突然。没能陪伴父亲到最后一刻,是夏敬文心中的遗憾。但感谢组织,他通过视频连线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夏敬文2008年曾在汶川震后48小时到达灾区,徒步深入重灾区实施救援。2018年,他又去支援西藏一年。这一次援鄂,母亲依然全力支持,甚至没有表现出“担心”,只为让儿子心无旁骛上前线决战。
援鄂英雄母亲的胸怀让人敬佩。她说,儿子是医生,全家都以培养出优秀的医生为荣,也以儿子能代表上海支援武汉参加抗疫为傲。儿子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很多医务人员家庭都是付出了很多的,他只是做了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情。
人物 市疾控中心 郭雁飞 从“失落感”到“认同感”的变化
“去年我还不知道医师节到底要不要过,今年我很肯定,我们公卫医师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刚结束了24小时机场值班的郭雁飞脱去闷热潮湿的防护服,开玩笑地对记者说。
郭雁飞是市疾控中心的数据分析专家,在上海最炎热的8月,他被派到浦东国际机场值班,疾控与机场口岸原有的海关、边检、机场三方形成“四道防控齿轮”,交互协作严防境外病例输入。他的工作是参与快速收集旅客信息、移送有症状的重点对象至定点医院,移送无症状者至隔离点,收集潜在密切接触者信息等。
“守门员”不好当,经常要冒着酷暑走到停机坪上,在高达38甚至39摄氏度的气温下,地面温度可达50摄氏度,哪怕才出去几分钟,汗水就浸透衣服。在常人看来,工作异常辛苦,但郭雁飞却说自己并不觉得累。
今年1月,郭雁飞就跟另外两名同事作为专家组成员,奔赴国家卫生健康委防控组前方工作组疫情分析组,他专门负责疫情数据分析,给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隐瞒了去援鄂的事,直到父母在电视里看到他,才向老人“坦白”。回来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日常工作,他又领到了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的任务。郭雁飞的妻子也同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夫妻虽然在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业务职责,却坚守着同一份责任。
公卫医师如同隐形卫士,他们的付出往往不被人所熟知。在过去,郭雁飞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甚至有过失落感,但通过援鄂,郭雁飞说自己对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心里的失落感完全被使命感、认同感所取代了。“大家开始认识公卫医师,了解公共卫生体系,并肯定我们的价值,配合我们的工作,这就是医师节最好的礼物。”
人物 瑞金医院 陈尔真 队长的大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的微信头像,是个全副武装的“大白”,从严寒到酷暑,他的武汉“情结”割舍不下。说起自己的医师节感悟,陈尔真表示,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更重了,要更加努力为老百姓的健康做贡献。
陈尔真平时说得少、做得多,思考更多。他带领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来自全市几十家医院,队员们特别有凝聚力,“尔真队长”成了那段时期最亲密的称呼。回望这段经历,他异常平静,“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是要在这种时刻冲上前线。通过这次疫情,我思考了许多,希望能够为城市的安全、人民的健康再做些事情。”
因为和武汉同仁并肩作战、共同进退,双方在抗疫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上海之前,他代表瑞金医院和武汉三院合作签约。这一次,他专门招收了两个从武汉三院来的博士生,9月即将来沪报到,他和团队都将继续通过人才培养等措施,帮助武汉三院提升学科能力,尤其是危重症救治能力。
陈尔真还有个大梦想,强化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打造人才梯队。他说,目前在原有航空医疗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类型,按照事件性质和大小建立总队和小分队,例如在瑞金总队下设烧伤救治分队、传染病救治防控分队创伤救治分队等,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真正凸显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和优势,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伤亡。
人物 仁济医院 查琼芳 抗疫日记“女神”回归日常
援鄂归来,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以最快速度出版了一本轰动全国的书《查医生援鄂日记》。她不仅多了“作家”身份,还一不小心成为“网红”,网上有了专门的词条,上周还跟着超级网红张文宏做讲座,分享自己的故事。说到这些,查医生连呼“做梦也没想到”。
“当时写日记的初衷是让后方放心,写着写着就发现周围的人有故事,值得去记录。”在武汉,战友们在生死关头不惧危险,不言放弃,和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被病魔折磨的重症病人,用坚定的眼神与医务人员交流,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党和政府、上海大后方源源不断为援鄂队员们送去关怀和支持……
查琼芳说,67篇日记,一字字一句句记录下来的全是真人真事真感情。这段经历太特殊,以至于回来几个月依然无法忘怀。日记不仅是那段经历的记录,也是中国抗疫历史的见证。
“回来后,我马上就投入日常工作,女儿参加了高考,我又变回那个普普通通的小医生。”查琼芳说。偶尔受邀分享故事,她也会被病人们尊称为“英雄”,战友相聚时,言语中也绕不开日记里所写的那些人那些事。每每这时,武汉的一幕幕仿佛力透纸背,浮现眼前。那些人还好吗?他们过着怎样的日子?再次翻阅自己的日记,也会为出院的患者高兴,为去世的患者流泪。查琼芳笑着说,援过鄂,出过书,最大的感受在于,觉得现在医患关变更和谐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更顺利了,大家也都由衷地相信医生是“为患者好”。
人物 岳阳医院 王振伟 “会练功的医生”延续医患情
“喂,是‘会练功’的王医生吗?我是王阿姨,您还记得我吗?”近日,一通来电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王振伟的思绪又拉回了在荆楚大地奋战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
在完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房支援任务后,他又主动请缨,随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在2月15日奔赴武汉,驰援雷神山医院。在病区病人口中,王振伟被称作“那个会练功的医生”。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进到病房,带领病区轻症和恢复期患者练习“六字诀”功法。
王振伟对这位热爱京剧的王阿姨印象很深——她是病区首位康复出院的患者。由于感染新冠肺炎,平时每日都要唱上几嗓的王阿姨没法开嗓,王振伟敏锐地观察到了她的负面情绪,第一时间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中西医治疗方案,并将王阿姨拉进了练习功法的“大军”,每天手把手地耐心带教,督促她坚持练习。经过悉心治疗,王阿姨内心的焦虑恐惧得到了缓解,呼吸也更为畅快。出院那天,王振伟反复叮嘱她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锻炼“六字诀”功法,才能帮助疾病后期肺功能的改善。王阿姨在电话中告诉王振伟,自己这几个月来坚持练习,患病时胸闷气短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也能像以前那样每日唱京剧了。“我眼神不好,你们那时又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有机会欢迎再来湖北,让阿姨看看你们摘下口罩的样子。”王阿姨动情地说。
“患者还记得我们,听了非常感动。”王振伟告诉记者,“现在,大众对疾病预防及自我保健的需求将更大,要求也逐步提高,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当始终以人民健康作为服务的中心。”
人物 市一医院 周新 队里年龄最大却最能“扛”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最资深——他今年66岁了,是队伍里最老的“兵”。不仅如此,他还有着40多年党龄,比队伍里许多人的年龄还要大。
这样的一位“老兵”,还要冒险上前线,很多人想不通。但周新说自己没多想就报名了。“到病人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可能是一个医生的本能。不管我几岁了,身在何方,这点都不会变。”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对生命的深深敬畏,也涌动着拯救生命、治愈病痛后的成就与喜悦。
第一批去,条件最艰苦,周新却不常说起,只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上。危重病人能救活本来就不容易,出院时,周新代表医疗队将上海大后方带来的制氧机赠送给了7名迫切需要的患者,让他们在家也能吸氧。最近,他得知其中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康复很好,想起他曾经因两次气胸差点救不回来,周新直呼“不容易”。
回归工作常态后,周新每天上班,日子如常。一位老病人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画面,还专门打印出来配了个相框送给他。周新说,武汉战疫翻篇了,但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职责不变。尽管他本人已经做好随时“退休回家”的准备,但只要国家有需要,病人有需要,他这个“前浪”依然会义不容辞地冲上前。
人物 市精神卫生中心 彭代辉 武汉伢守护“心境”
“当时,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中心,在最艰难的时候,我能与家乡的亲人们在一起,是一种很踏实的感觉。”今年2月15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彭代辉作为上海市卫健委委派的专家之一驰援武汉,为患者、民众和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他说,这次难忘的经历对自己而言,是历练也是成长。
武汉是彭代辉出生、求学,也是他专业开始的地方。可来到家乡,彭代辉却把这份感情深深藏在了心底,很少对旁人说,因为他知道,那会儿最重要的,是要让那些因为疫情在心里留下阴影的人敞开心扉,把焦虑、恐惧、失落等种种情绪释放出来。
“上海派出过一批50人的援鄂精卫医生,有些医疗队也配备了随队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他们会进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救治范围涉及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及危重症患者。”彭代辉告诉记者,“我们设计了手机的小程序,病人或医疗队员都可以获得电话或是当面访谈的帮助信息,里面也有自我放松、对抗焦虑的一些方法。我们还建立起了微信群,有些直到现在仍对患者开展后期随访和跟踪。”在他看来,虽然大部分地区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但还是有人存在心理危机,这需要长期的救援和服务。
彭代辉回忆,当接到撤回上海的指令时,自己其实想多留会儿。“我可能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刚刚到武汉的时候觉得蛮心疼的,很想等到她‘重启’的那一天。”他说自己在疫情的中心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正能量,自己也会更努力地用乐观态度去面对自己工作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