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8日 星期日
幸运双胞胎 上海书展“双十佳”揭晓 志愿者 小甜橙仍有回甘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8-19

志愿者 小甜橙仍有回甘

志愿者合影 记者 郭新洋 摄

柯瑞丰 记者 郭新洋 摄

烈日下的志愿者 杨建正 摄

昨晚,送走最后一位读者后,2020上海书展落下帷幕。因妥帖的服务而被读者亲切唤作“小甜橙”的志愿者们也在大门关上后,忙着在书展各个角落和“战友”们合影留念。虽然上海书展只有短短七天,可是七天来的并肩奋斗早已让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最默契的伙伴。他们中,有上海土生土长的“小囡”,也有外地初来乍到的学子,通过深入参与这场阅读盛宴,这群年轻人读懂了这座城市,也更清晰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而他们在马路边、烈日下、场馆中忙碌的身影,也成为书展最绚丽、最夺目的一道风景线。

确认了眼神是要帮助的人

23岁的柯瑞丰来到上海不足一年,去年才考进上海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的他,是首次加盟上海书展担任志愿者,被安排在了总咨询台,他的职能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寄存服务,并给予前来咨询的人以帮助。

笑称算不上社交型人格的柯瑞丰,在这7天里几乎把半年的话都说完了:“提供咨询就是不断地回答各种问题。今年的书展比较特殊,因疫情原因防范措施很严密,场馆内提供的服务也较往年不同,所以读者想要了解新措施、新服务。”

除了不断说话和重复介绍服务设施与参展要点,寄存服务也让柯瑞丰体验了一把“搬运工”的艰辛,虽说就是从咨询台到身后的柜台短短的路程,但却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哪怕椅子就在身后:“最初也会靠下来休息一会,但频繁坐下站起,就发现索性就站着吧,还省力些。”

受疫情影响,今年志愿者和读者的交流也都隔着口罩,看不到彼此的脸。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柯瑞丰和同事们几乎用尽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先确认眼神,是不是需要帮助的人,然后主动靠近,“你太热情会惊到他们,特别是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妈妈,疫情期间你和人凑很近,对方难免谨慎。所以我学会了用一些肢体语言,譬如将身体微微前倾,表达关切,然后再站直一点让他们说出难题。”别看就是这么个小动作,却让很多犹豫不前的读者快速提出问题,加快了咨询台前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效率。

门禁“孩子王”一个也不能倒

八零后的林琪璟是上海书展的“老人”,今年他迎来了新挑战——担任志愿者门禁团队的负责人。门禁是进入上海书展的第一道关口,尤为重要。林琪璟要负责协调设备,保证门禁门房的供电,还要带着志愿者们在烈日底下,维持秩序、协助入场。今年,读者在走到门禁前要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系统,需要出示票证、身份证原件、绿码,戴口罩并测温。在走过门禁时,闸道口还有人脸识别绑定。

和门禁工作的繁琐相比,更紧要的是他们的“灭火”能力。今年书展没有现场售票,要么提前到指定点购票,要么线上买电子票,还要提前预约。有些老年读者,手机用不溜,准备功课又没做足,在这蒸笼天倒几趟车过来了,结果被“卡”在门口,难免心里急、有怨言。而沟通需要时间,他们身后的队伍又难免躁动。此时,志愿者们就会迎难而上,“阿姨不要急,预约很快的,我们来帮侬。”“后面的爷叔,可以站进去点,借点荫头比较风凉。”尽管此时他们或许热得冒烟,却依然要平息心火,来充当降温贴和清凉油。被一群20岁左右的“小甜橙”劝架,作为长辈自然不能再“吵闹”,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为确保“孩子们”一个也不倒下,林琪璟每天都绞尽脑汁排班,确保每20分钟轮一班,每个门禁岗位的志愿者都有15分钟轮班休息时间。“这恐怕是书展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届,过去好歹会有几天遇上台风或者下雨,都能降降温,今年不但持续高温,双休日甚至达到38到39摄氏度。”然而,让林琪璟欣慰的是,经过一番严密的排班布阵,他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倒下。

天天站马路当人肉指路器

在门禁环节再外围,将书展紧紧环绕的还有若干静安文明亭,来自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的志愿者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读者们遇到的“第一缕光”。钱昱和她的小伙伴们的岗位是书展位于南京西路和铜仁路两个门的文明亭,这一路上都是她的同学,他们携手并肩站成一道道亮眼的路标。

从清晨到日暮,从日暮到夜晚,钱昱不但要给前往书展的人指路、普及书展新措施、新规定,还要提前“预警”:“阿姨,您买票了吗?书展现场没有售票哦!没买的话现在可以网上购票,但也需要预约哦,现在书展里人比较多,您预约好了再进,免得白跑。”

钱昱是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可她坦言:“如果不是这样深入地参与书展的志愿者工作,我都不知道我的身边有这么多爱读书的人,可能过去十多年都是在象牙塔里度过,对于自己成长的城市还不够了解,但这一次,我很自豪,上海的文化氛围真的是浓厚。”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