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慈父 2021年《故宫日历》携“牛”亮相 愿有英俊出中国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0-08-24

愿有英俊出中国

鲁迅纪念馆展出馆藏作品值得一看

陈逸飞作品《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

张充仁油画作品《鲁迅像》

“鲁迅先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幅看不尽的画。通过这些美术作品,可以发现鲁迅是丰富而多元的人,有着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供现代的艺术家去探索。”正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 “愿有英俊出中国——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美术品展”上,看完了55件(组)馆藏美术品和17件(组)文物及复制品,馆内的相关专家这样解读。

据介绍,1951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建成,1956年,该馆特意邀请许广平到沪与版画家座谈,聊一聊鲁迅的生活细节,从那年起,该馆与上海美协合作,邀请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与鲁迅相关题材的作品。

展览分“生命的路”“有声的中国”和“大众的艺术”3个板块。实际上,每个板块都是以鲁迅和青年的关系为主线,每个板块由一幅艺术家创作的鲁迅肖像为起点。

1

历史场景里的情感

一进入展厅,张充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油画作品《鲁迅像》位于“生命的路”的起点,这幅作品在许多观众眼里并不陌生,系根据鲁迅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而作。作品基于写实主义的创作基调,又糅进作者对鲁迅人格魅力的理解,突出鲁迅眼神风采,于平静中见深沉,形似更神似。无论是向上直立的短发,还是浓黑的一字胡须,以及眼角皱纹和面部气色,坚定而平静的抿着的嘴角,都高度还原了鲁迅所说“最精神饱满的一帧”照片中的模样。

在鲁迅结识的共产党人中,与瞿秋白可以说是意气相投、相知最深的了。瞿秋白夫妇当年常在鲁迅的拉莫斯公寓躲避追查,也曾藏身鲁迅的大陆新村公寓,展览中有一幅作品名为《陈云到北川公寓鲁迅寓所接瞿秋白夫妇转移》正是描写了这一刻的历史场景,运用屋内外的灯光强度对比,氛围营造的紧张气息不难体会。但纵然气氛紧张,鲁迅与瞿秋白紧握的双手传达出了离别的关切、珍重的情感。

黄新波的作品《怒向刀丛觅小诗》(见上图)是此板块中的重点展品。黄新波是众多广东籍木刻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新兴木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拓荒者之一,该作品是黄新波作于1974年的《鲁迅诗意》组画之一,原作共九幅。作品名取自鲁迅为悼念左联烈士所作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句。

2

与青年的平等关系

聚焦鲁迅与“文学青年”这一板块中,陈逸飞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引人注目。

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当时的寓所离中华艺术大学仅百米距离,每到下午,他喜欢走进街道转角处的公啡咖啡馆,谈论文学,筹划左联成立事宜。1932年,在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指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提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看陈逸飞的作品,画家所绘的鲁迅与左联青年的关系平等亲切,鲁迅作为发言者与聆听者的空间接近,没有距离感。

第三板块的第一幅作品、油画家俞云阶创作的《鲁迅像》中,右上方的背景细致地描绘了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反抗》,这也昭示着鲁迅与现代木刻青年的关系。鲁迅对木刻青年的作品极为珍视,他是当时我国新兴木刻最大的收藏家。他先后和四五十位木刻青年通信,和十多个木刻社团保持联系。陈烟桥是直接受到鲁迅教诲的中国新兴版画的第一代拓荒者。从1932年到1936年鲁迅逝世,4年里他与鲁迅的书信往来20余封。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陈烟桥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编入《木刻纪程》的《窗》的原版及拓印。

本报记者 徐翌晟

◆◆◆地点:上海鲁迅纪念馆(甜爱路200号)

◆◆◆时间:8月21日-10月25日(9:00-17:00 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