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突破点亮高光时刻
第9版:科创上海 2020-12-18
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如期“交卷”

突破点亮高光时刻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来势汹汹”的2020年,终于渐进尾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意识到,科技与创新是摆脱泥淖的一把利剑。利剑出鞘,奋勇争先,驶过2020年的上海科技创新愈发引擎轰鸣,开足马力争取将新冠病毒的影响降到最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作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0年上海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市政府2015年5月《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发布的“期中考卷”。“十三五”期间,上海科创全方位提升创新策源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等各个方面;到今年底,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

新型研发机构更“新”

1月9日

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揭牌

这两家专注开展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领衔组建,旨在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9月28日上午,上海期智研究院正式入驻徐汇西岸智塔,同时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也落户在此。

2020年,上海高水平研究机构加快建设。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数十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快组建,为承接国家级重大平台和任务奠定基础。

科创建设有“基本法”

5月1日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

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为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加快形成制度保障体系。

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夯实基础、攻坚突破到深化推进。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十二,较去年上升4位。

创新协同谋求发展

6月6日

《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签署

上海牵头形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启动建设,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开展概念验证和应用转化。面向长三角打造“不落幕”的创新挑战赛平台,汇聚长三角企业需求2279项,意向投入资金37.7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聚焦农林畜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科技扶智能力提升等方面,支持国内科技合作项目27项,低海拔地区引种藜麦项目入选本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自然能提水技术在云南、贵州等地成功实现示范应用,为全面脱贫攻坚贡献着上海科技力量。

大科学计划主动出击

9月27日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工作组正式成立

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有许多,但是发芽生根在国内的不多。“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和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共同发起,将使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等动物模型,在单细胞分辨率上绘制具有神经元类型特异性的全脑联结图谱。

这一计划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为解析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原理提供必要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大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的神经环路靶点;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类脑计算和脑机智能技术提供创新架构和模拟的基础。

技术交易“新热点”

10月28日

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式开市

上海技术交易所从交易规则到交易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整个核心交易体系的设计和规划,并建立了一整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需求、金融服务支撑等技术服务及技术成果类交易服务,形成包括公开挂牌、非公开协议、能力挂牌、需求项目挂牌、成果公示等交易产品,并提供交易咨询、成果匹配、信息梳理、投融资对接等综合配套服务,引导技术与各类要素资源的融合。

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了国际创新成果集中发布渠道、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服务机制,共引入17国130项技术。

大科学设施“新步伐”

11月4日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装置主体由一台8.4亿电子伏特的高性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和一台可实现多种先进运行模式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组成。它将与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组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设施集群的核心,成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

除此以外,硬X射线装置、光源二期线站等加快建设,世界级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初具规模;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等,建设快速推进。截至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数量和投资金额均领先全国。

最具吸引力“八连冠”

11月8日

2019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中,上海连续第八年排名第一

今年,上海相继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制度1.0版、2.0版和3.0版,审批权下放至本市12个区和一个功能区。全国率先创建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实现外国人工作相关证件“同一窗口、并联审批、同步拿证”。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立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机制。截至11月底,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5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5万余份。

记者点评

自主创新渐入佳境

2020,注定不凡。上海科技创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三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高光时刻”闪亮夺目,仍不足以映照出上海科技的全貌,上海科技工作者在各个领域的默默深耕,为上海科创中心累积着最硬核的创新实力。

从区块链底层系统完成主网上线,嵌入式操作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到集成电路产业核心装备及其零部件研制取得积极进展,AI赋能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生物医药涌现大量创新成果,再到科技创新管理改革试点的持续加持……上海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不断进步,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策源地位日益突出。

2020“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显示,上海从2016年的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五。在致力于打造全球新科学发现地、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地,全球创新要素枢纽的雄关漫道上,上海渐入佳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