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
对于海上画坛的书画家们来说,华振鹤先生可谓是老熟人、老朋友了。作为美术评论家,他已为书画家们写评近三十年了,他的美术评论著作《观复斋画谭》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上画坛老中青三代代表性书画家,梳理了海派书画的文脉传承。华老先生是一个乐于社交、勤于写作、善于思考的老者,然而有谁想到,他年轻时曾是一个只有半条命的“药罐头”。正当人生风华正茂之际,三十出头的他忽得了一场凶险大病,医学判断此病预后不佳,生存期三至五年。无情的医判给年轻人的心头笼罩上了死亡阴影。养病期间,他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文学就像一座修身养性的花园,令他陶醉徜徉其中,在这座“花园”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寄托,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直面人生的信心。这位重病缠身的年轻人此时还不知道,与文学结缘的这场前奏早已在冥冥之中画出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命运之手即将引领他走上写作之路,从此与文字结下终身缘分。
所谓“久病成良医”,对自身疾病的关注使他自然而然就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历代医案掌故发生了浓厚兴趣。此时他的病症通过西医的激素治疗已得到初步控制,但激素不能长期使用,他开始服用中草药进行巩固调理。与此同时,他试着把自己的调养心得写成小文投稿报社,不承想一投即中,并应邀开写养生专栏。在写作中,他仿佛获得某种心理鼓舞和暗示,草药调理了他的身体,写作振奋了他的精神。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东方哲学色彩,他在长年的实践和思考中,提出了很多对中医文化的思考观点,比如中医固然注重“技”,但更注重“道”,这就从科学进入到了哲学。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当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在获奖演说结尾惊人地引用这段话时,很多人都在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他喜欢上了旅游。写作是件脑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而旅游可以有效地调节神经功能,健智益脑,陶冶性情,激活体力,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他热爱文学,喜欢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创作源泉,借景抒怀。中国古代诗人大多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许多千古名篇都是在旅行中诞生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历来就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旅行丰富和沉淀了他的人文情怀,为他后来从事书画评论的写作奠定了学养基础。多年来,他在旅行中酝酿和创作了上百首诗、几十篇文言文游记,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的赞美,记录了对山河岁月的思考。这种高雅的“山水之乐”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养生文化融合的精神追求,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走马观花的旅游。
华老先生的室名乃“观复斋”,继评论集《观复斋画谭》后,他又完成了《观复斋游迹印谱》及《观复斋书画册》全四册,这是由海上画坛的篆刻家和书画家们携手专为“观复斋旅游诗文”量身定制的命题之作,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书画印”联袂呈现,而即将推出的《观复斋诗文稿》《观复斋养生之道》等文集将集中展现他多年来日积月累的文学创作和史哲思考,形成全套完整的“观复斋”系列。
当年医学判断最多活到35岁的年轻人,转眼已是85岁的老翁,从最初的提笔播种,到而今的耕耘硕果,他收获了身体的健康,收获了精神的财富。老子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万物同时成长,我看着它们循环往复。华老有诗云:观复斋中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