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庆
周末晚,我们串门朋友家。8时许,门口有敲门声。朋友孩子说“我开门去”,便起身。传进来一个男声,说来检查燃气了。
孩子把来人迎进屋。进门的小伙着工装,背工具包。他出示检查单后,穿上鞋套,跟着进了厨房。燃气具的连接处和阀门,都藏在橱柜里。他匍匐地上,打了手电。然后,在电脑上作好标注。我问他,晚上跑多少户,小伙回答,三四十户吧。又补充说,他管的小区用户有几千个,每晚至少入户检查30户,才跟得上;看过了,也才放心……就是说,他的周末夜要叩响几十个家门。
交谈间,小伙的背影已到门口。朋友孩子让他等等,说,给你瓶水路上喝。小伙回说,自己带着呢。
我听他们俩相互道着谢、说再会。小伙的年纪,与大学毕业两年的朋友孩子相仿。这时,我的身旁流动着青春蓬勃、相逢友好的气象。
这一幕在朋友家门口定格,也定格在我心里。忽觉得,此时的我对天天相见的“门口”多了一分感触。我,我们,我们每一日的安好,就在小伙他们每一次出入“门口”的弯腰、奔走中。他们来过,就走;他们还会再来,再走。温暖的门口,不也构成世俗人间的美好纽带和景色?
想起来,常常不约而至或应约、应急来到门口的,除了燃气服务安检员,还有很多张不同的面孔。比如,自来水听漏师、网络运维技术员、重要邮件投递员、物业修理工以及近年新生的多个职业从业者。平常时,他们似乎不存在,但如若找不着他们,又会平添忙乱,甚或降低生活品位。需要关注的是,“开门七件事”越便利,生活越舒适无忧,越可能有意无意地“冷”了他们。
日子琐碎,意味着常要在门口迎来他们服务做事。这就构成不确定又隐形的人际关系。从小里说,这种虽然一时的人际交往会左右各方的情绪体验,影响预期;大处看,它反映人际生态,一定程度地左右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现代智能网络改变着传统服务模式,但不一定完全替代得了某些专业、岗位人士的眼睛与双手。有许多事还非得“亲眼看、凭听觉、纯手工”,至少现在是这样。因此他们一直就在,就在温暖饭菜的火焰里、脆声而至的清流中、死机复活的电脑上以及其他一切急召即来的便捷间……就说燃气安检的小伙吧,他来过,朋友家的厨房也就加持一分源于技术的放心与平安。套用一句广告词说,你们不是在门口,就是在去往另一个门口的路上。你们总在奔走,又好像总在门口,守候。
门口是一个个家的模样,也是他们上班的一个个方向。人们与上门服务的一张张见过或未曾见过的面孔相见、分别,总会在门口。于是门口就像快门,定格人情冷暖。而温暖友善的情感最能相互传染,从而留住美好,珍视责任,抚慰心灵。我因此希望为门口定格的镜头作这样的注释——
我们相互需要,我们彼此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