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沪谚熟语印 “滴沥沰落”与“淅沥索落” 水塘里钓鱼 想起杨梅和杨梅酒 游园赏鸭品点心 “白鸽”老早是“鹁鸽” 春天里,一罐椒盐虾蛄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1-04-18

“白鸽”老早是“鹁鸽”

文/叶世荪

上海人熟知的“放白鸽”一词已被网络“百度百科”收入,且对其表示“失约、欺骗”含义的来源有多达八九种推测。现在笔者也来考究一番。

“鹁鸽”就是鸽子。最初古人熟悉的鹁鸽是青灰、青黑色而并非白颜色的,宋代陆游曾把炉炭形容成“鹁鸽青”;“鹁”音“蒲没切(《广韵》)”,和上海话“白”字同音,这是“鹁鸽”后来被讹化写成“白鸽”的伏笔。按照南宋戴侗《六书故》的说法,这种飞禽之所以叫做“鹁鸽”是因为“鹁其声”“性易合”;就是说“鹁”表示其叫声,“鸽”谐“合”音表示合群(古代“合”有ge的读音)。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鹁鸽而非白鸽的记载,如:五代前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写道:“安排竹栅与巴篱,养得新生鹁鸽儿”;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中写道:“鸽,土人呼家畜者为鹁鸽”;明清之后更是不胜枚举。

从这些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驯养鸽子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古人蓄养鸽子固然有期盼或显示家业兴旺的寓意,因为人们相信“鹁鸽只拣旺处,燕子不入愁门”;但更重要的是用来传递消息。清代嘉庆年间的《郫县志》有诗云:“羽服花纹色色殊,平安家信赖飞奴”(“飞奴”是鸽子的别称)。清代小说《野叟暴言》写素臣领兵攻寨,“袖中放出鹁鸽飞入半空,(鸽)铃四彻”,于是伏兵四起。前者说的是传递家书,后者说的是施放作战信号。

唐宋时期,海运得到重视,于是鹁鸽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宋代《绀珠集》中写道:“舶发海路必养鹁鸽,舶没虽数千里亦能归其家”。因此,也有人把“鹁鸽”称作“舶鸽”。直到明代的《雷州府志》仍有记载:“鹁鸽,即舶鸽也,千里放而自还”。

正是因为家鸽有携至远方而自返的特性,人们便把串通妇女假作婚嫁,过后卷财逃回的诈骗行径也称之为“放鹁鸽”。清代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记录了当时上海北乡黄某与其妻欲行此骗术的故事,云:“沪俗伪鬻妻妾于人,伺间亡归,谓之放鹁鸽”。清乾隆时的诗人王苏专题一首《放鹁鸽》诗:“攫人衣物到床榻,始知捕家夜夜放鹁鸽”。可见,今天“放白鸽”的说法来自“放鹁鸽”,欺诈和白色没有关系。至于小说《繁花》中说男子被爽约白等了舞伴一两个钟头这类“放白鸽”,比之拐骗钱财、卷空事主的做局欺诈,恶劣程度要轻得多了。在法制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旧时的“放鹁鸽”已然鲜见,“放白鸽”也就降格成为许空诺、自食其言的借喻,甚而只是说大话、不靠谱的代名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