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小欢喜》《小别离》到最近的《陪你一起长大》等,和育儿相关的电视剧热播,常常一石激起千层浪,触碰到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根据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字统计,上海老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子化将成为上海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从“幼有所育”提升至“幼有善育”?
不少人记得,小时候是在父母单位的托儿所里长大的。“小尾巴”们大清早在睡眼惺忪里被叫醒,和家长一起“上班”,下班时候再被带回家。随着用人单位的变化,这种单位里的托儿所逐渐消失。一段时间里,由于遇上生育高峰,公办幼儿园资源尚且不足,遑论开托班了。社会化的托班数量少,而且良莠不齐,个别负面新闻的出现,更让家长们揪心。于是,多数孩子“窝里蹲”、隔代教养;有的女性被迫中断就业;还有的孩子则成了“返乡儿童”。
近年来,“幼有所育”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继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托育服务体系之后,近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全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今年争取新增150所托幼一体幼儿园,明年再增加200所,两年内还将新增托额近1万个。此外,还将鼓励指导并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创建优质园,争取未来1到2年,实现约70%的幼儿园达到一级以上水平。
也就是说,上海的托幼将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重要转变。在浦南幼儿园,“阅见,让每一名幼儿幸福成长”的新课程正在幼儿园里开展。和普通用来“看”的书籍不同,这里的书能“听”、甚至能“闻”。孩子们不用正襟危坐在书桌前阅读,在游戏时随时可以拿到书;他们或是坐在光线充裕的阅读角,或是趴在大地毯上,自在地看书。浦南幼儿园园长蒋耀琴表示,这个变化源于一群“小小宝贝”的到来。原来,从2020年起,为了响应“幼有所育”的号召,浦南幼儿园增设托班。但托幼一体化不是托幼一致化,绝不是小班课程的下沉或照搬,如何让阅读课程适应“小小宝贝”?为此,教科研团队对2-3岁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解读,一步步探索适合托班幼儿的阅读课程。“我们搭建了游戏化、生活化的场景和课程,给予幼儿安全、自在的阅读体验,让幼儿感受阅读的快乐、温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实现这个托幼教育的完美转身,统筹规划、系统集成是前提。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张伟表示,学龄前儿童的养育与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未来工程,关系儿童成长、家庭幸福、城市未来,要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安心的照护”。为此,浦东新区制订出台了《托幼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原则上均开设托班,尚未开设托班的公办园在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开设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到2022年年底,全区开设托班的公、民办幼儿园将达到50%以上,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90%。
在硬件扩容、达标的基础上,要让“幼有善育”,不是“一托了之”,更要严格把关、规范培训,提高对托班教师、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对其资质的审核和入职培训。对于有虐童等劣迹的个别人员可实行一定的行业禁入等,让孩子安心、家长放心。
在全社会不断完善托育网的同时,对于低幼儿童而言,家庭关爱和教育仍是最重要的。要提高家庭育儿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需不断扩大家庭育儿指导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改变过去家长“上门求教”的模式,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根据新手家长的需求,实现育儿指导的精准个性化推送,打通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即使不入托班,新手爸妈依然能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享受到科学优质的育儿指导,让对幼儿的关爱真正实现无“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