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粟宗华旧居在华亭路上 广告
第23版:新民旅游 2021-07-20

粟宗华旧居在华亭路上

扫二维码 看视频号

粟宗华是我国第一代神经精神病学家,中国精神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用本国资料介绍精神病知识的教科书。粟宗华的旧居在华亭路37号,现在的肺科医院延庆路门诊部内。

名噪一时的精神病学家

粟宗华是湖南邵阳人,1924年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后转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35年,31岁的粟宗华赴美留学,在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神经精神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8年粟宗华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同时,粟宗华还继续进行医学科研工作,与他人合作探索脊髓与脑部的外科手术获得成功,成为国内第一个对顽固又难治的精神病人施行额叶白质切断的医师,名噪一时。

1939年,粟宗华在《美国神经精神病学资料汇编》杂志上发表了《人类脊髓的血液供应问题》论文,纠正了传统解剖学上对此的错误观点,解决了临床上的若干难题,为脊髓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科学根据。随后,他又在世界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成为中外瞩目的少数几位中国神经精神病学专家之一。粟宗华还在当时的虹桥疗养院内设立私人诊所,专门收治精神病患者。对贫穷病人,他有时免收诊费,或赠药剂,求医者日益增多,粟宗华的影响日益扩大。

旧居设立

心理咨询中心

1951年,粟宗华编写出版了《精神病学概论》,这是第一本采用中国自己的资料撰写的精神病学书籍。1954年,他出任上海市精神病医院医务主任,1956年担任院长。1958年,粟宗华任新组建的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院长,使该院在短短几年中就成为中国精神科医疗、教学、研究和防治的重要中心。

粟宗华职业生涯前期主要研究神经精神病学,后期侧重精神病学。他首创心理治疗,倡导“工能强身,娱能养性”,引导精神病患者参加简易手工艺和轻度农业劳动,使病人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粟宗华十分重视精神卫生及精神病防治。1959年,在他的规划和领导下,上海完成了全市精神病普查工作,并着手建立城市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当时被国内外精神病学专家高度评价为“上海模式”。

1970年,粟宗华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66岁。子女遵其遗嘱,将20多万元遗产捐献给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粟宗华基金会”,并在其旧居华亭路37号设立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