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洗手台,通常不是方的就是圆的,在适老化改造的卫生间里,却有“长耳朵”的洗手台。
不寻常的洗手台,就在外滩街道适老化环境体验中心,正是申城适老化环境改造的一个小细节。
过去一年,申城将5000户适老化改造任务纳入民心工程,以老人需求为导向,以幸福养老为目标,很精细。能有多精细呢?现场看看就知道了。
在中心城区,外滩街道的适老化改造很典型。辖区2.18平方公里,老旧房屋集中,老龄化程度高,沪籍老人人口占比逾40%。虽说,旧改征收紧锣密鼓,不少老人搬了家,可还有不少老人“原居安老”。
在这里,适老化改造,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现实是,房屋结构老化、面积狭小、整体居住环境差。怎么做,才能提升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度?既然房屋成套率低,“菜单式”改造比较困难,那就试试个性化改造,更实用。
首先,精准评估,一户一案。专业人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居家环境等因素做好评估,为每户家庭指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
其次,推行“微改造”,缩短工期。以“局部替代整体”“以功能改造为主”,最大程度缩短工期,不影响老人居住。
再次,配置辅具,提升居家体验。每户不同情况,需要的辅具各不相同,那就配置近400件辅具用品,电动护理床、助行器、坐便椅……按需配置。
最后,落实跟踪,确保质量。定期回访实施改造的家庭,提供辅具使用培训与指导,确保“装了能用、坏了能修”。
这样的思路,可确保——改造方案多样化、可选择;服务流程标准化,施工规范,售后服务到位,提升适老化改造质量。关键是,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让本土化、熟悉老人情况的社会组织开展前期排摸及入户调研,由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实施改造,确保适老改造实用、好用。
究竟有多实用、多好用?举个例子,“长耳朵”的洗手台——两只小扶手,从洗手台前端凸出来,就像两只小耳朵,一手握一只,大小宽窄,刚刚好。设想一下,一位身体不适的老人,早起洗漱,家人帮着梳头,老人双手握住小扶手,省力多了。还有,洗手台上的梳子,也不寻常,梳子柄近一尺长,带些弧度。想象一下,一位手臂不大灵活的老人,用这把梳子梳头,更顺手,顺手了,才会多用,用进废退,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康复锻炼。不寻常的梳子、不寻常的洗手台,不是妙手偶得,就是匠心独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显示,申城已连续八年每年为1000名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不同以往,去年将5000户改造任务纳入民心工程,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改造服务,统一改造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流程、优化改造项目清单,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负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对困难、高龄、独居、纯老等家庭实行梯度补贴政策。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全市已完成改造5718户,提前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迄今,全国老龄化是从“轻度”迈向“全面”,而上海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毫无悬念,在“9073”的养老格局中,90%的老人居家养老,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无论是服务需求还是市场前景,都很可观。
大城养老,看重服务品质。适老化改造,就算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到“长耳朵”的洗手台,也要做成听得见“幸福养老”的小确幸。用心做,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