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猫系列——小狸奴(漆画) 放逐在天际 追夏记 友情回归 文言文:有用还是没用 有这样一群人
第14版:夜光杯 2022-09-13

有这样一群人

任哥舒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常见的高矮胖瘦,普通的男女老少,性格各种各样,工作互不相同。当你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向你奉送一本国际大16开本、版式设计清新自然的刊物,封面上印有《儿童文学研究与推广》的刊名,细细一看,其间还有著名作家王蒙的题写手迹。

这群人原本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在这世界上行进。他们有的居于大学讲台,有的在幼儿园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娃娃,有的是出版社的负责人,有的是小学教师,还有的在校外教育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多样的知识,或者领导着一座儿童乐园的运营,再或者供职于公共图书馆……他们走到了一起,就成为一群闪耀着别样光芒的人,此时属于他们的关键词是:儿童文学,评论研究,阅读推广。

这十多年来,这群人十分努力而活跃地开展了众多与儿童文学相关的活动。他们积极举办“上海好作品”“上海好童书”评选和阅读活动;以自己的民间社团组织的名称冠名一个奖项,热情地授予全上海80岁以上的文教工作者,以表达敬意;此外还举行了“海峡两岸三地绘本研讨高端论坛”“儿童诗研讨会”“课本剧表演及研讨”等。

那本《儿童文学研究与推广》会刊,就好似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扇窗口,这群人通过这个“窗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憧憬。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结晶送往这本刊物,通过这个“窗口”展示在同样热爱儿童文学、喜欢童书阅读的人们的面前。譬如,在近日编成的这一期里,小说家简平的一篇幻想类的校园小说很有创新意义,展现了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新色彩。童话家冰波的微型童话已经在这本刊物上连续刊登六次,每一次五六篇短短的微小童话,却让读者在一翻开这本刊物时就看到了十分亮眼的文学果实。儿童文学女作家唐池子的散文始终保持着少女的灵气,将汲取的山水精华一直珍藏心底,在美文中尽情宣泄。教授张锦江的《童话美学》来自心灵深处对童话艺术的真切体会,读着能帮助我们更细致地理解幻想的魅力。还有各方的思想成果和争鸣,就好像鸟儿争相欢歌,鲜花蓬勃盛开。新冠疫情造成了学校教学的困难,这一期刊物上的一组来自上海联建小学的老师们的文章发自肺腑,是教学的亲历成果,令人心动;这中间有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面对网课新上法的迷茫和奋起直追,也有年轻老师在新形势下对怎样锤炼自己的教学事业的感悟……一切都那么令人欣喜。这是一本限于内部交流的刊物,但是她已“突破”了局限,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儿童文学界同仁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这一群人最大的特点是他们都是松散的结合,或者是凭趣味接近而作伴,兴之所至的相聚,所以往往会是这里的半途“过客”,他们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或纯粹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原点”走来,就仿佛来自四面八方的、三三两两的应邀参加欢聚的宾客,也许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不会有一条“行政命令”束缚大家。关键的是其中有一位举旗的人,他一以贯之,自始至终坚守在这个平台上。他有力地举着那面大旗,让各方同仁行进的步伐得以整齐、坚定。可以听到,在这群人的上空,那面儿童文学的旗子发出猎猎飘扬的声音。举旗人——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的会长张锦江教授,这么多年来,为了这个学会,经历了许多坎坷,身心的疲惫有目共睹,还有更多的艰辛是没被大家看到的。他那次路过家门口一座天桥,急着去为会刊完成一篇稿子,走得太急,突然一个趔趄,跌倒在天桥的阶梯上,硬硬的金属片生生地把他的膝盖骨磕成三块。手术的痛楚自不必说,此后一段时间,他只能焦躁无奈地养伤。直到现在,他走路还不是很利索。但是他迈动的脚步总是如此坚定,一往直前地实践着他的想法: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

从这群人中间走开的朋友、同仁们,心中的情谊是一直会留存着的,即使走向了远远的别处,也会心存感应。如果有还未遇到这群人的同道中人,知悉有这群人之后,一定会闻风而动,欣然前来,或许就成了这群人中间的新朋友。这一群人呵,聚散虽然无常,心愿始终如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