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杜甫《除架》
有过农耕经验的朋友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瓠瓜、黄瓜、丝瓜,因为要挂果,所以在它生长出藤蔓时,就需要搭一个瓜架,以便使它的藤蔓慢慢攀爬在瓜架上,这样结果实的时候,果子才有空间可以垂下来,不断长大。等到瓜果成熟、被采摘了之后,瓜架的使命就算胜利完成了。虽然藤蔓还没有完全枯萎变黄,但这个时候瓜架的使命已经完成,人们就可以把它除去了。“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因为当时是秋天,所以“束薪已零落”。仇兆鳌《杜诗详注》中注为“此亦秦州秋深作”。
在这种外在的环境中,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瓜架“幸结白花了”。我们要注意,这里的“白花”没有匹配“开”字。如果“花”应该对应的动词是“开”,“结”就应该对应“果”。这里为什么要用“结”白花呢?因为汉字是独体单音,所以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是相当凝练的。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结”字,既表明开过花了,又表明结过果了,是浓缩的组合。“幸结白花了”作为一个瓜架来讲,当藤蔓攀爬在我的架子上,已经开过花结过果了,我作为瓜架的使命就算完成了,所以“宁辞青蔓除”。“宁”字表面上看是反问句,其实是反问表否定的“不”辞青蔓除。即使现在我的瓜架上还攀爬有青色的藤蔓,但我这一生毕竟让攀爬的这些藤蔓开过花了也结过果了,就有了一个“完成”,所以我的生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就“不辞青蔓除”。作为一个瓜架,我看到了花开、亲历了结果,见证了成长的整个过程,那么到了我生命的终点,当有人要把我去除的时候,我可以“宁辞青蔓除”,因为我这一生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对自己有一个完成。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因为是秋天,各种昆虫还在叫。“暮雀意何如”,但是瓜架没有了,以前这些麻雀还常常在瓜架上停留驻足,现在它们就不知所往,不知道应该停留在哪里才是了。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其实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要面对一个初心的问题,就像《诗经》里所讲的那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万事万物其实都有一个初心——在做事情的起点,我们都保有一份初心,都对未来持有一份期许。但“鲜克有终”,如果我们不能够时时回望初心,不能够时时提醒自己做这件事情自身成长的初心何在,就很少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有一个跟我们初心相匹配的结果。最后杜甫说,“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杜甫的这首小诗,情感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云:“此见除架而有感也。上四记事,下四寓言。花开瓠结,除蔓何辞,有功成身退之义。秋虫犹在,暮雀已离,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终衰之慨。”其实这首诗的声音上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色,那就是在开篇的第一句:“束薪已零落”,“零落”是一个双声词(两个字的声母相同的双音节词);而这首诗的结尾是“寒事今牢落”,“牢落”也是一个双声词。所以无论是开头的“零落”,还是结尾的“牢落”,声母都是相同的“l”,是首尾的呼应。
作者在这里“敲黑板”,通过声音给我们划重点,提醒我们:人生易逝,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匆促的、短暂的。无论是“零落”,还是“牢落”,每一个人都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有所“完成”。我们是否不时地回望过初心?“人生亦有初”。我们都有刚刚踏上社会,刚刚开启一段新的生命旅程时的那份憧憬。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刚刚落地的时候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了希望,但是又有多少人回望一生的时候,人到暮年回首过往的时候,真正能有一个“完成”,真正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呢?杜甫的这首《除架》的小诗告诉我们,“人生亦有初”,不仅仅瓜架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做事更是如此。可以想见,杜甫在生活中,哪怕是去除一个瓜架,都能联想到这样一份哲理,引发我们千载以下的读者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常常说,中国的古诗之所以动人,就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真切的感受,而后人在诵读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份同样的感动,那么这首诗歌在创作时的初心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