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跪池(设色纸本) 何日曲再来 “霸王别姬”在沪上民间的演绎 读翻译佳作一二事 少年与“大少年” 海全叔
第14版:夜光杯 2023-02-15

“霸王别姬”在沪上民间的演绎

朱少伟

最近,“京剧《霸王别姬》首演百年摄影作品展”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登场。由此,不禁联想到项羽与虞姬的故事长期流传于黄浦江畔。

上海长宁区新泾镇(曾属上海县)有虞姬庙遗址,嘉定区江桥镇有虞姬墩路,分别位于吴淞江(苏州河)两岸。追溯其由来,均滥觞于“霸王别姬”。在史籍中,此事仅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经沪上民间的生动演绎,却使原本凄然的情节增添了璀璨的神采,并得以载入地方志。

《江桥乡志》收录“虞姬墩的传说”:“项羽手下有一个小卒是上海江桥乡人,他感激虞姬平日待他不错,便拾起虞姬散落在地上的头巾和披风,藏在身边,趁战场上混乱,打扮成老百姓,悄悄地离开乌江,回到了家乡”“把虞姬的头巾和披风埋在吴淞江边。每年清明,还在上面加三担土。后来小卒死了,他的儿子继续挑泥,世世代代年年加泥,便成了一座土墩”“虞姬娘娘常常显灵,每当风雨之夜,常见一个穿着白色冠裙的女神,指引着船只航行”“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开始收集民间历史古迹,有人把埋葬虞姬衣冠的事报上去,知县奉上级指示,把这个土墩起名为虞姬墩”。过去,乡民多不识字,“虞姬”两字大概叫不顺口,遂将虞姬墩误称为野鸡墩(或渔姬墩)。为此,清代沈学渊的《题虞姬墩》诗云:“汉殿秋风雌雉啼,江东抔土拜虞兮;项刘不是争墩客,谁把墩名误野鸡?”

《新泾乡志》也收录一个“民间传说”:“姚家宅自然村北,靠近苏州河边的地方,有个野鸡墩,原名虞姬墩,就是楚霸王所宠爱的虞姬的坟墓。相传虞姬自别霸王后,就退到长江以南与她的两个姊妹一道在此抵抗汉军,曾打过几次胜仗,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其中,按照百姓们的善良愿望,称当初虞姬成功脱险,携姊妹到江南继续抗敌,这是一些野史中未见过的说法。

虞姬衣冠冢确实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直到唐初今上海市区才大部分成陆。两本乡志所述的虞姬墩虽非秦汉之物,但形成时间则有可能比较久远。据附近高龄老人回忆:1958年,虞姬墩“尚残存着虞姬的墓碑”;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吴淞江桥梁的引桥需填土,曾用船运走虞姬墩泥土,原先高高垒起的大土包被削平为农地。现在,墩址已静卧于外环线吴淞江桥之下。

关于虞姬庙,清代王韬的《瀛壖杂志》谓:“虞姬庙,塑女神像,庙前有大银杏两株”“发逆(按:指太平军)犯沪城,屡由是道,庙竟毁于火”;《上海县志》记载:“虞姬庙在新泾乡姚家宅自然村(按:今外环线吴淞江桥西侧绿化带),位于吴淞江畔。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里人张化麒募资建造,1861年(咸丰十一年)毁”“里人张乾祐等于1869年(同治八年)重建。庙面北,占地2亩,庙宇5间。1945年改作虞墩小学”。后来,该庙曾重建平房,但更名法虞寺,一棵树龄达300年的古银杏与之为伴,今犹有迹可循。

关于虞姬墩路,《嘉定地名志》记载:“位于江桥东部,以古迹虞姬墩名路”“1985年辟华江公路至幸福村钱家弄,碎石、水泥路面,名华钱路。1994年南延,改建为现状,1995年更今名”。从中可见,虞姬墩路的修筑历史已有数十年。

从虞姬墩到虞姬庙,再到虞姬墩路,都可用一个古老传说串起来,它虽存虚幻,却像天际的彩霞,有光有色,并一直闪烁于人们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