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章
前些年我游南京路步行街,常会不期而遇一个难忘的节目:在一定时刻,永安百货临街的一个阳台上,总会走出一个戴礼帽的男乐手,举起萨克斯演奏乐曲,悠扬优美的旋律唤来越来越多的行人,一会儿就成为一个马路音乐会。
除了大量驻足听曲者外,还有许多老中青男女人群,竟然纷纷当街跟着乐曲翩翩起舞,宛若天使下凡。《春天的故事》《天涯歌女》《紫竹调》《我的祖国》《友谊地久天长》,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中外乐曲,像从世界高处吹来的风,似从历史深处飘来的故事,把南京路汇合成一个人民欢乐的海洋。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南京路上这个吸引大众的节目,竟然悄悄消失了。行人走过,常会抬头怅望那高悬而空寂的临街阳台。
其实,这类马路艺术是深深植于海派文化的土壤而深受市民喜爱的。海者,大也,海派文化就是要尽可能扩大文化覆盖面。走街串巷,深入十字街头,密接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烟火,正是海派文艺越行越密的历史足迹。而在商业广告中注意构建文化品牌,在商品宣传中精心渗入中外文化元素,使商业和文化相得益彰而得到双向传播,也正是海派商业文化需要发扬的优良品质。可以说,海派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深入街头和市民的艺术平台。
我不由再一次探询那高悬的阳台:大地已然春回,何日曲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