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山谷里的红树(油画) 原点 “汏碗小工”初长成 只和母亲合过一张影 直立之殇 不会消失的书店 她说要来看梅花
第13版:夜光杯 2023-03-01

不会消失的书店

贾赟

我是个喜欢买书的人,即便不少买回家的书还没来得及读,但只要看到书橱里那些喜欢的书,总也是一种慰藉。最近几年,图书业态变化,生活方式多元,但我也时常回忆起过去逛书店买书的经历。

书报摊是过去最常见的书店样式,这类书店小而精,广受欢迎的热门品种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上中学时,学校附近的三岔路口就有一座这样的书报摊,虽小,却呈现出360度全透明展示的格局,即便是用于出入的玻璃门上也挂满了各类书报杂志。书报摊既卖图书,也卖报纸杂志,当天的报纸、新出版的杂志、当季的畅销书,都能在这里买到。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书报摊最热闹的时候,摊位上整齐地码放着十几种报纸,摊主麻利地为顾客拿书、收银。

这几年,书报杂志渐渐被新媒体取代,邮局订阅报纸期刊的习惯也已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新华书店是过去多数人买书的首选去处,一来书店的品种多,二来开架式的书店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免费阅读的空间。初中时,语文阅读课的推荐书目是《红楼梦》,我和同学便相约去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买书。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全部精装、价格不贵,很适合学生。那时书籍的印刷质量远不如现在,即便是在新华书店,也很难找出一本品相很好的图书,全新的精装图书的硬封皮也经常是伤痕累累的。当时接待我们的店员是一位叔叔,他帮我们一起“权衡利弊”:若是这一本,封面完美,但书脊有损坏;若是那一本,封面有瑕疵,但书脊挺括,放在书架上样子好看。

还有一次,我看中一本地图,价格不菲,又没带钱,便和叔叔商量,请他帮我保留半天。出了书店,我拿着存折去银行柜台取款,然后返回书店,兴冲冲地买下了那本地图,后来一直翻看许多年,至今仍保留在我的书柜里。

还有些书店沿街而开,只卖图书,不卖报纸杂志,规模介于新华书店和书报亭之间。曾经安福路上的一家小书店是我经常会去光顾的地方,店主上了年纪,动作慢条斯理,顾客选书的时候,他绝不多话,任凭你慢慢看来,等到客人选完书结账的时候,他总会戴着老花眼镜用干布把每本书的封面擦拭一遍,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因而,在我印象中,在书店和店员的交流也成为买书过程中的乐事。

在这两种书店之外,我还很喜欢逛旧书店。长乐路重庆路口,曾有两家旧书店在马路两边相对而开。虽然都是旧书店,却各有特色,一家主营大众旧书和旧杂志,另一家则偏重文史哲领域的书籍。我的一套有学者批注过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是在那里买到的。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买书的途径多了很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不仅仅限于纸面,电子书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了实体书的生存空间。不少在线平台推出了图书导读、听图书等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方式,不免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只需了解一个梗概,也就等同于读完了一本书。

现代人并非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只是读书有时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故而总会懒散了自己,但我想,真正的爱书之人是永远离不开书的。前阵子,复旦旧书店重新开张,吸引了不少读者前去淘书;也是在那几天里,我去淮海中路上的一家书店闲逛,看到不少人仍旧青睐实体书店,而以年轻人居多,看来如今爱逛书店的都市人也并非个别。如果今后的上海街头,实体书店再次蓬勃而兴,我一定会重新成为它们的常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