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进食时食道会自上而下的蠕动将食物下送,其与胃的接口称为贲门,食管下端、贲门周围有“括约肌”,只在食道中积有食物时放松,食物得以进入胃中进行消化,食物通过后括约肌收缩,贲门关闭。胃亦有蠕动功能,使食物与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充分混合,然后胃的“后门”、幽门的括约肌放松,食物在胃蠕动之下被送入十二指肠,幽门随即关闭。胰管与胆管皆开口于十二指肠之中,胰液与胆汁随之送入其中协助肠液对食物进行消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亦皆有向下的蠕动,食物在其中边被消化吸收、边向下输送,然后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并逐步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各部分配合默契而且只向下输送,不会逆流而上,其中贲门、幽门及回盲瓣部位的括约肌功劳大焉。不过在病理状况下,如食物中毒时,胃会强烈收缩,胃内压力骤升,可以冲开贲门,使胃中之物逆行而上,经口吐出,便是呕吐。呕吐固然使人不适,但却排出了胃中的细菌、毒素,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食管下端贲门部位处于消化道穿过膈肌之处,此处的膈肌及相关韧带等与括约肌共同构成了对抗胃内容物反流的屏障。可惜这个屏障并非十分完善,食管下端贲门部位的括约肌有时可有一过性的松弛。妊娠、腹水、肥胖增加了腹腔的压力,饱食、海饮等可使胃内压力增高,以及某些药物的作用,皆可能使抵抗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的能力受损,于是返流形成。胃里的胃酸和诸多的消化酶由胃壁细胞分泌,为消化食物之用。一般不必担心会不会消化了胃的本身,因为胃黏膜也会分泌黏液与碳酸氢根离子等,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屏障,足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等的侵袭。说“一般不必担心”,是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是胃酸浓度过高等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等亦可受害,形成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但胃内容物一旦反流到食管中情况就不同了,虽说食管的黏膜上也有保护层,但无论是从质和量方面来说、都不及胃粘膜保护层的作用强大,若经常有胃内容物反流,尤其在有烟酒嗜好者、其食管中的保护层更加薄弱,食管必受其害,其黏膜甚至破损糜烂,即为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烧心”,即中上腹部的一种“火辣辣”的不适感,同时大多伴有“泛酸”的症状。胃酸等液状反流物有时甚至直冲喉部引起咳嗽,刺激声带以致声音嘶哑,更有甚者、甚至进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则后果严重。故患有此症者若肥胖应减肥、若嗜烟酒应戒除,进食勿过饱、避免刺激性的、容易胀气的食物,餐后可散步,勿久坐,睡前不宜进食,若能如此,当可缓解此病之发作。症状较重者宜加药物治疗,可用减少胃酸、促进胃肠动力及保护胃食管黏膜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