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胥隆
公交车停站。从中门上来一位老年妇女,她吃力地将折叠合起的轮椅放在靠窗一边,用车上的带子固定在椅背上,急忙又下车,扶坐轮椅的白发老人上车。只见她双手伸进老人的腋下,用力向上托,老人一脚颤巍巍地跨上车门,另一脚却抬不起来。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女孩见状,赶紧起座,双手拉住老人的手,借一把力,老人终于入座。同车的乘客松了一口气。
司机见已安顿好,才启动车子,稳稳地向前开去。
热心的乘客与拿轮椅上车的老人聊起来。她已六十八岁,坐轮椅的老人是她妈妈,已九十六岁。要去有两站路的医院看病,因路不远,执意不让女儿叫出租车,但又怕女儿推车累,定要乘公交车前往。
车过两站,她们要下车了。正好我同站下车,主动对她们说,轮椅我帮你拿,你照顾好你妈下车。也许见我也是白发老人,她连说谢谢,不要。车停,司机大声说,大家配合不要动。他快步走到已打开中门的前面,一块银色镶框的踏板,上面写着醒目的“禁止站立”的字样。他弯下腰,将嵌在板上的拉手扳起,又用力将这块踏板拉起,翻到车下,竟成为一个斜坡。他对女儿说,你倒退将轮椅“推下”。
我乘公交车无数次,也熟视无睹这个禁止站立的区域,要不亲眼所见,怎会想到底下竟还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这个特定为轮椅上下的装置,我第一次见到它的使用,开了眼界。下车可用,同样,上车也可使用,刚才那位坐轮椅的老人,不需人椅分离,那么困难地上车了。
我是个摄影爱好者,立即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我和她们一起下车,六十八岁的女儿手推坐着九十六岁母亲的轮椅缓行。我望着她们渐渐远去的背影,看着她们进入马路对面的医院。
回家后我将拍的《轮椅下车》发到朋友圈,不料立即收到反馈。好评不少,还纷纷转发。他们说,要多宣传,多推广,让助老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让急需帮助有出行困难的老人分享。有人还告诉我,这样的装置已普遍使用,有的还是自动的。我们更新换代的公交车也有了与国际接轨的装置,令人高兴。不过,光有好的助老设施是不够的,还需有对老人充满爱心的司机主动尽职而为,还包括广大乘客耐心等待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无障碍设施的作用。
希望下车的一幕,成为我们时常能见到的温情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