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结婚纪念照  摄影 “三公”次序有讲究 家有“三声” 远方的思念 50岁姐姐考E照 旅拍二三事 让绞圈房子存史于方志
第13版:夜光杯 2024-04-01

让绞圈房子存史于方志

褚半农

在上海及苏南地区有一种特色老房子,为立帖式,砖木结构,绞圈而建,梁、柱、帖之间因榫卯衔接而互相牵制,抗风、抗震性极强。形制有两埭头、三埭头,开间有三开间、五开间,前有墙门间,后有客堂间,有的还有仪门头。这种优秀传统古建筑,老祖宗传下来的名称叫“绞圈房子”。它比石库门出现时间要早得多,分布范围也广得多。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绞圈房子却被彻底遗忘了,没有记录,没有图照,没有论文。对于从小生活在其中的我来说,绞圈房子不仅仅只是一个住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就坚持为它鼓与呼,最终走上挖掘文献资料、记录研究之路,并用为它多做实事的实际行动。

1983年2月起,我就参加了上海第一轮修志,为《上海县志》撰稿的一个任务涉及这种特色住宅。在县市图书馆找不到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我将绞圈房子的名称和形制特色、结构特点等记录进了县志,这也是我为它做的第一件实事。县志于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物中第一次准确、完整地记载绞圈房子。

早在1990年,我赶在莘庄乡莘北谈家塘老宅拆迁前,用刚买的相机,拍摄到了上海第一张两进式绞圈房子的照片,留下珍贵的资料。没过几天,这幢房子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之后照片多次公开发表,让众多读者见到了绞圈房子的“面貌”。

绞圈房子的“绞”字涉及上海方言读音,先是无人知道名称的正确写法,志书中后又出现读音不对的异形词,如“绕圈”“搅圈”“高圈”等。1991年11月27日,我在《劳动报》发表第一篇介绍文章时,就根据方言读音,定名为“绞圈房子”。“绞”字有两个读音,一是文读的jiáo,二是白读的gāo,在绞圈房子中,“绞”字要读gāo音。现在,“绞圈房子”已成标准名称。

2008年,石汝杰教授送我一册《松江方言教程》(复印件)。此书出版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我挖掘出两处记载,一是词语“一绞圈”,二是一段对话。对“绞”字加注的读音也是沪语“告”音,同今天完全一样。在朋友帮助下,我又从《申报》上找到了两处“绞圈房子”历史记录。2009年我发表《绞圈房子:极具特色的上海传统民居》,这是当时唯一一篇关于绞圈房子的学术论文,先后被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上海研究论丛》(第21辑)等3部论文集收录。

2017年闵行区政协启动“发现闵行之美”丛书编撰工作,《话说绞圈房子》列入第一辑,于当年12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为绞圈房子做的第十件实事——立传。该书现已第3次印刷。

绞圈房子既是优秀历史遗产,更是乡愁所系,它多次给了我当好历史文化守护者、本土文化挖掘者和贡献史志力量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让绞圈房子存史于志书,这也是我,一个方志人的责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