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合成生物学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昨天下午举行的2024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峰会上,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被视为“未来产业”的新核爆点。作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目标是根据工程学思路,将设计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元件,辅以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与组装等技术手段,共同完成一套生物体系的定制合成,用来生产各种人们所需的物质,行使全新的功能。它既可以自上而下地“改造”生命,又可以自下而上地“创造”生命。
过去五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预计全球合成生物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发展,于2023年9月发布了《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的成立正是为了落实行动方案,推动上海合成生物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是由国内领先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联合头部合成生物学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
峰会同期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合成生物学开始快速追赶,企业分布多点开花,已经形成以深圳、天津、上海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其中,上海是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合成生物学科学联盟、第一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诞生地。上海合成生物学科研院所共三个,其中以2008年成立的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代表。迄今为止,上海聚集了蓝晶微生物、凯赛生物、奕柯莱生物等头部企业。未来,上海将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学产业空间布局。
“合成生物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比较罕见的能够把技术和产业在一个比较短的链条内连接起来的领域,且无论上中下游都有巨大的商业机会,这也是近年来合成生物学能够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付小龙解释说,在这条不算长的产业链上充满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上游聚焦使能技术的开发,包括蛋白质设计、自动化/高通量化和生物制造等;中游是对生物系统及生物体进行设计、改造的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为路径开发,注重合成路线的选择以及技术上跑通;下游则涉及人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包括生物医药、农业、消费个护、大宗化学品和生物能源等。
“中心将围绕生命科学、高价值分子和大宗化学品,建立三个转化平台,实现合成生物学从技术到商业的转化。”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说,中心还有三大目标即集聚人才、创新赋能和产业放大。与此同时,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将秉持着开放创新的原则,以非营利方式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领军企业等广泛合作,面向全球开展合成生物领域人才网络搭建、技术合作、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