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敏(右一)工作照
姜桦(左一)工作照
陆舜(左)工作照
周俭(右)工作照
许剑民工作照
沈柏用(中)工作照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左妍
谈及恶性肿瘤,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是“能否治疗”“能活多久”。肿瘤要早诊早治,但如果确诊时已晚,也不必陷入绝望。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手段从“1”到“N”不断涌现,即使是晚期患者,生存周期也有了一定的延长。本周是肿瘤防治宣传周,针对国内高发的恶性肿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揭秘治疗新思路、新手段。
乳腺癌
分型精准治疗让疗效持续突破
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超40万例。乳腺癌是相对“温和”的癌,我国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表现较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已比肩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该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认为,早筛早诊理念深入人心,治疗手段更丰富,都让治疗效果提升。
同样是乳腺癌患者,为什么治疗方法不同?邵志敏说,这取决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比如腔面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我们团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亚分型,或者是在亚分型中找到特有的靶点并进行相对应的治疗,称之为‘分型精准治疗’,已取得不少突破。”
乳腺癌中,三阴性最凶险,术后短期就可能复发转移,且进展快,加上缺乏精准治疗的靶点,没有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邵志敏团队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图谱,向全球发布了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并开展了系列临床试验,将多线治疗无效的晚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过去的10%提高到29%。其中,免疫调节型的患者是获益最大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达到15.1个月,比传统化疗延长了8.6个月,这是目前全球最佳的生存获益。
宫颈癌
病因明确,最有可能被消灭
宫颈癌是“最有可能被消灭”的癌症,这是由于其病因学明确,且三级预防措施成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姜桦教授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全球消除宫颈癌的号召,并批准通过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
很多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与国内居民大面积接种HPV疫苗有关,但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且愈发年轻化。32岁的陈女士因同房出血到红房子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发现感染了高危型HPV病毒,同时宫颈上有占位性病变。陈女士新婚不久,尚未怀孕。经过姜桦教授宫颈癌精准诊疗团队综合评估,根据陈女士的病变情况为其施行了宫颈癌保育治疗。术后第三年,陈女士在随访中经医生评估后试孕,经辅助生育后拥有了一名健康宝宝。
姜桦告诉记者,中国HPV感染按年龄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为17—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美国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整体为67.2%,其中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1.2%。而在中国,五年生存率是45%,规范诊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我国现有宫颈癌实践方案上,应持续构建集防、筛、诊、治、康于一体的宫颈癌全方位防控体系。姜桦建议,适龄女性可尽早选择疫苗接种,30岁以上的女性要定期体检筛查。
肺癌
创新药物让晚期患者获益巨大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坦言,肺癌生存率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早期肺癌可通过手术达到临床治愈,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由既往不到5%提高到目前的15%~17%。“晚期肺癌患者从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中获益巨大,且大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陆舜说。所有癌症中,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的比例和总人数是最多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我国每年新发肺癌80万至90万例,其中约30%患者有机会使用靶向药。
陆舜的患者中,存活过5年、10年的不在少数。堪称“奇迹”的患者胡先生就是幸运儿。他是一名局部进展期肺鳞癌患者,2020年加入陆舜教授的一项临床研究,接受3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了一半,之后进行了手术和维持治疗,截至目前没再发现肿瘤细胞。
陆舜教授团队成员虞永峰教授介绍,肺癌诊疗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胸科医院一直走在全国肺癌创新药物临床实验的最前沿,作为组长单位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获批国家药物适应证的有数十项。
肝癌
丰富治疗手段,延长生命周期
肝脏是“人狠话不多”的角色,尽管肝癌有明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且演变过程相对较长(肝炎—肝硬化—肝癌),但发现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是最“沉默”的癌。
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且由于早期诊断率低,70%~80%的患者确诊时已导致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五年生存率仅12.1%。尽管如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肿瘤外科周俭教授表示,目前肝癌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了,如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拓宽了肝癌手术适应证,通过转化治疗使肿瘤降期、缩小,达到转化切除,让原来仅有20%~30%可手术的肝癌病人提高到40%以上。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临床探索的深入,肝癌的综合治疗也步入了全新的时代,部分原来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通过联合治疗,也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在中山医院,肝癌术后的累计5年生存率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14%提升到如今的70%,创造了肝癌治疗的“世界奇迹”,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达到80%。即便晚期患者无法开展手术治疗,随着多个治疗方案相继获批,生存期也得到了进一步延长。
结直肠癌
早期干预,生存率可超90%
结直肠癌可能是最“笨”的癌。尽管约83%的结直肠癌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但结直肠癌发展期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晚期肿瘤,大约需5—10年,有足够的筛查、预防机会。“做肠镜发现肠息肉,只要微创手术切除就可以,结直肠癌如果在早期干预能实现超90%的生存率,是最适合推广早筛的癌种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教授说。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中心之一,2010年至今已完成5000余例,居国内外第一。
2011年,上海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作为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惠民实事项目推进实施。作为市政协委员的许剑民连续三年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加强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2013年4月,覆盖上海100万居民的免费大肠癌筛查全面启动,成为当时我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癌症筛查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576万人次,追踪到的癌前病变患者8万余人,结直肠癌患者约2.3万人,早期比例达46%,检出效果显著。
在徐汇区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医院联合多家单位于2022年启动了针对社区居民的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
胰腺癌
细胞治疗有望实现疗效突破
胰腺癌有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癌王,也被称为“最内向”的癌,其难发现,易转移,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一旦查出胰腺癌,能活过5年的人不到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疾病诊疗中心沈柏用教授说,目前,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延长生存期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他们多数以化疗为主,但疗效有限。同时,胰腺癌极易产生耐药性,热门的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胰腺癌的效果也不好。细胞治疗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瑞金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提出了胰腺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高危人群进行遗传风险评估,对不同阶段的胰腺癌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并致力于对胰腺癌预后判断、对复发转移精准防治。中心已完成2万多例胰腺癌综合治疗,总体五年生存率21.2%,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35.3%,整体疗效在国内外领先。沈柏用介绍,由于90%的胰腺癌患者携带有KRAS基因突变,KRAS在胰腺癌中的高突变率和保守的突变谱使开发靶向KRAS突变的肿瘤疫苗和具有广泛性的靶向新抗原TCR-T治疗成为可能。基于此,团队开发了国内第一款胰腺癌TCR-T疗法和mRNA肿瘤疫苗并进入I期临床试验,实现治疗新方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