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雷达展开
高炮射击
肩扛式导弹射手就位
晨曦渐露,陆军防空某旅官兵来到训练场,为心爱的防空战车卸下车衣、清理尘渍。对他们来说,这是对“战友”最亲切的问候。抖落战车上的灰尘,记忆把战士们的思绪拉回10年前那个特殊的日子……
攥指成拳
2014年3月,该旅又获得一种新式地空导弹,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但这里面暗含另一层意思,由于不同年代装备并存,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互联互通,成了最棘手的课题。经旅党委研究,抽调不同专业的8名官兵编成战法创新小组,探索在不同装备“混编组网”中生成协同作战能力。其中,操作最新式地空导弹的一级军士长李政,承担了重要的信息联通课题攻关。
当今防空作战,讲究“信(息)火(力)一体”,一旦锁定目标,就要眼疾手快,对这些诞生年代不同、生产厂家各异、指挥系统“语言”不通的防空兵器而言,就需要使用标准指令的火控系统,如果把这些兵器比作手脚,那么火控系统就是大脑。
作为攻关基础,李政等人首先采集海量的兵器运行数据。为确保数据可靠,他们深入训练场百余次,采集真实演练参数数千个、实验数据近千组,解决复杂技术难题20余个,编写软件多套,制作各类硬件,构建拦截不同高度、不同距离、不同目标的“火力网”。在验收演习中,这套系统让最新和最老的兵器共同打出“八发八中”的好成绩。而在最近一次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中,火控系统快速给各防空分队分配目标,其中偏居一隅的某连恰好处于“敌机”攻击航线上,连长闫晨晨指挥官兵运用光学瞄准镜和搜索雷达的特点,在模式切换中相互补盲,在“敌机”强电磁干扰下完成打击。
唯快不破
近年来,空地对抗的难度呈几何级上升,不同机种多批次、多架次、不同高度攻击成为空袭常态,我军积极锤炼“抗饱和空袭”能力。去年野外演习,这个旅再度拓展战法,与三个合成营组建覆盖范围更广的域外小体系作战指挥模式,实现多源空情融批统批等新思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空情共享与联合抗击,成功拦截“无人机蜂群”“防区外精确制导弹药”等新式空袭兵器。
而在不久前的对抗中,该旅防空连长康志再次压缩拦截时间极限,让人叹服。当时,这个曾创下用时10秒41拦截高速来袭导弹纪录的防空连,突然接到一体化指挥平台传递的对空抗击任务,“敌”高速导弹超低空突防,距被保护目标已近在咫尺!康志对装备情况了如指掌,根据早前通过广泛的数据模型演算与实装操作,他决定选择更短的航路捷径实施拦截,以求进一步压缩抗击时间,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拦截弹面临高脱靶量、低命中率的风险。但康志和战友决心放手一试。“目标进入射界,实施射击!”随着连长一声令下,雷达操作手、火控操作手默契配合,开机、搜捕、射击,一气呵成。“嘭!”导弹破桶而出,精准命中靶机。就在火控操作手按下发射按钮的一瞬间,计时员停表:“9秒10,比纪录又提高了1秒31!”
杨维涛 段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