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为明年奋力一跳蓄力助跑 苦练氢功,让更多车辆向绿而行 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
第2版:要闻 2024-12-23

苦练氢功,让更多车辆向绿而行

——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沪西分公司氢能源站党支部书记周锦芳的故事

周锦芳在给车辆加注氢能源

在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位于嘉定区的西上海油氢合建站内,“不喝油不充电”的车辆都能到这里快速补给氢能源。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氢燃料车辆环保优势显著。每台车辆加注需4至6分钟,可续航300至400公里。

几年前,如何给车辆加注、如何安全检查,对加氢站的建设和工作人员来说,都是空白。周锦芳主动挑起大梁,成为上海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油氢合建站站长。从一名普通记账员成长为油氢合建站站长,从轮岗大学生的带教师傅到成立创新工作室、开展新能源作业关键点技术攻关,42岁的周锦芳先后参与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站点近10座,指导制定操作规范标准近20项,培养各类新能源人才100余人。

从“氢能小白”到“百事通”

2019年,周锦芳被任命为首座加氢站的站长,彼时她已经在上海石油工作了19年。从“油站能手”变成了“氢能小白”,面对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参考的领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干起来再说。

建站是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她加紧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从场地设计到施工建造,从现场监督到设备检测,从骄阳似火到寒风凛冽,一天又一天在施工现场测绘规划,一次又一次走进设备区,对着设计图纸研究工艺流程,一遍又一遍翻阅资料、研究原理、琢磨流程。

得益于这段时间下的苦功夫,周锦芳参加了中石化氢能源(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加油加氢合建站管理手册》的修订工作,与众多氢能专家一起完善了氢技术行业规范标准,为氢能源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渐渐地,她从最初的“氢能小白”蜕变成站内的“百事通”。

一个弯腰动作诞生技改成果

近几年,氢能源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加氢车辆越来越多。周锦芳在工作中发现,加氢站每天要接待百余辆不同种类的加氢车辆,员工需要弯腰几百次来放置普通轮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周锦芳带领团队,通过加装滑轮和手柄,让员工放置轮档时由“拿”变“推”,为员工减负,并多次调研员工使用体验,将手柄、木质部分改用轻便材料,便于员工操作。现在这项小技改已推广至沪西所有加氢站,成为加氢员工的得力助手。

实际上,周锦芳所在的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沪西分公司正是公司布局新能源的急先锋,先后推动中国石化在上海首座加氢站、首座换电站(捷能智电)和首座光伏站的投产运营。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新技术、新服务”,“周锦芳巾帼创新工作室”于去年应运而生。

张雅婷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工作室一共有7个成员,大家会在实际操作中碰撞出很多奇思妙想。比如,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做了手持式氢气探测仪延伸杆。有一些加氢车辆,气瓶设置比较高,员工又必须手持探测仪对气瓶和管路口做检测,我们就根据这个情况,在师傅的指导下,做出了手持式氢气探测仪延伸杆。”

新员工把她视为“定海神针”

张雅婷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油氢合建站实习,周锦芳是她的带教老师。她眼里的师傅又严厉又温柔,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在生活上又对他们这些新人倍加关心。

如今,张雅婷也成长为油氢加油站的站长。“从制度建设、员工管理到考核激励、设备运行,一遇到麻烦事,我第一时间就请教师傅,师傅总是耐心地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只要师傅在,我们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在创新工作室中,大家一起学习、讨论的气氛浓厚。“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加氢的过程,更多场景能落地氢能应用。”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