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极地霞晖(纸本设色) 本地豆 边走边喊 后生可畏 飞来一只彩色鸟 唯石能言
第14版:夜光杯 2025-05-17

后生可畏

陈甬沪

阳光穿进排练厅,投下斑驳的光影。十岁的戴佳峄被母亲送进上海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午后,当曹小夏老师微笑着向他招手时,这个懵懂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推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乐团里有几位特殊的乐手,他们的眼神时而飘忽,时而专注得惊人,手指与音阶的触碰仿佛带着某种隐秘的震颤。“前几届,我不过是来蹭饭的。”多年后小戴这样调侃自己。到了2018年的春天,这个曾经躲在母亲身后的少年已扛起摄像机,用镜头捕捉那些震颤心灵的瞬间。十六岁的小戴像一只敏锐的夜莺,在舞台前后轻盈穿梭。他的镜头时而如鹰隼般犀利,时而如春风般温柔。那些特写镜头里,有孤独症孩子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有琴弦震动时飞扬的松香粉末,有曹鹏老先生指挥时颤抖的白发。当这些画面在剪辑软件里流淌成河,一个更宏大的构想在小戴心中渐渐显影——他要寻找藏在音符背后爱的密码。

世上最动人的转变,或是好奇升华为追寻。当年那个被“掺沙子”进乐团的孩子,如今要探寻更深的奥秘:为什么母亲送他加入特殊群体的小孩之中?小戴的镜头成了探照灯,照亮了“天使知音沙龙”十五年来的坚持,也照亮了音乐如何春风化雨,滋润那些紧闭的心门。当第一集纪录片《寻找爱的答案》公之于众时,命运给了小戴诗意的回应。这仿佛是个隐喻:真正的艺术终将回归到记录人性的本真。小戴记录的不仅是一场音乐会,而是一座桥:连接孤独和喧嚣世界的桥。

上海的暮春,实验室的灯光总亮到很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梁新涛和他的团队,正在为科技作品竞赛做最后的准备。他们的《文化基因的拓扑转换与叙事场域建构》项目,将江南水乡的桥梁视为“凝固的诗歌”。这些年轻人发现,青浦金泽镇的普济桥不仅承载着行人的脚步,更沉淀着宋元时期匠人对力学的理解。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试验田里,一群年轻人蹲在田野上调试着传感器。他们研发的系统正在记录土壤的每一次呼吸。同学们第一次发现土地是有脉搏的,作物的生长是有韵律的。当显示屏上的数据曲线与教科书上的理论完美吻合时,他们欢呼雀跃像是发现新大陆。同样在城市治理中,单昱婷同学另辟蹊径,试图用海派文化的钥匙打开社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锁。他们设想的虚拟偶像“沪安宁”,尝试用软糯的上海话提醒居民安全充电,这个有烟火气的创意有着上海温度。

后生之所以可畏,在于他们的感知力。这些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敏锐的触须,飘向那些常常被忽视的角落。“后生可畏”——不仅年轻有力,而且他们保持着对世界最初的惊奇与温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