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云贵高原的“西部牛仔”
第84版:社会 2020-10-26

云贵高原的“西部牛仔”

黄伟民

正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创造了震惊全球的脱贫奇迹。

下图:在申慧民的倡导下,荒坡变成了“花果山”。

下图:申慧民的母亲提出,可以开发樱桃酒。

上图:在贫困山区,教育很重要。

上图:申慧民下决心狠抓村里的党建工作。

左图:种植樱桃让永和村脱贫致富。

几十万扶贫干部从各个城市奔赴山村,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这个震惊全球的历史壮举,就是由申慧民这样的热血牛仔们拓荒开道,创造出了让世界惊叹的奇迹和辉煌!

撰稿|黄伟民

背着“包袱” 去扶贫

1969 年出生的申慧民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贵州分公司的一名专业干部,2016 年起担任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和村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和第一书记。

永和村地处贵州省最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两个5A 级景区之间,离镇宁县城也不远,但它的基础条件薄弱,由于长期封闭,生产、生活条件都相当恶劣,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1576 人,其中布依族和苗族村民占了63.3%。

2016 年,申慧民的父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得知儿子要去永和村扶贫,虽然支持,但对这个从未离开过贵阳的“孩子” 依然有些放心不下。

申慧民的父亲是贵州省文化厅的退休干部,母亲是贵阳一家中药厂的退休职工。申慧民出发的头一天,父亲对申慧民说:“我们跟你一起去!去了兴许还能帮你点忙!”父亲这么一说,申慧民愣了,他试图阻止,却拗不过父母的坚持,于是,只好背着两个“包袱” 上路了。

从省里下基层扶贫的干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吃住问题,特别是吃的,因为午餐还可以和村乡扶贫干部一块凑合吃个饭,可到了晚上,村乡干部都回家了。申慧民的父母仿佛早有预见,和儿子一起扶贫,让申慧民吃上了热饭热菜。

申慧民笑着说:“老爹老妈,我现在倒成了你们的包袱了!”

申慧民的母亲说:“我们来,不光是为你做饭的,你爸爸是搞群众文化的,我懂点医懂点药,以后还说不定能给村里做点啥子事呢……”

还真是这样!申慧民经过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发现村里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村里的孩子弃学、厌学严重,尤其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走了后,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带养,孩子们更加不愿意上学。

申慧民遂通过自己的“娘家”贵州信达公司募资了10 万元,对每个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孩子每人每年捐助2000 元,分四年总共捐助了55 人次。申慧民本人和父母分别也个人捐资,四年当中陆续捐助了几万元。

申慧民的父亲又跟儿子提议,在村里建一个书屋,给孩子们和村民营造点读书的氛围。因为是申慧民父子自掏腰包,书屋的名字叫“济慧书屋”,意取济世修身,慧智敬人,取这个名字,还因为申父的名字有个“济” 字,申慧民的名字里有个“慧” 字。父子俩随后向贵阳的朋友、老同事们“化缘”,往村里捐赠了价值十多万元的图书,市县图书馆得知,相继也捐赠了不少图书。从此,书屋成了村里的“文化阁”,去文化阁的大人孩子慢慢在增多。

申慧民的父亲为村里做了事,母亲也没闲着。“黔地无闲草”,申慧民的母亲拉着老伴在永和村山上采药,走访当地的民间医生,将草药和偏方结合起来,为村民普及医药卫生常识。

申慧民也经常陪着父母上山采药,申慧民的父亲看到村里的200多亩“放牛坡” 荒着可惜,就跟儿子商量,可以把这个荒坡利用起来,建成“花果山”,村里有了集体经济,办事才有财力,有财力就可以为村民办好多事情!

申慧民正好也有这个想法:在荒山上种植果树和观赏植物,建设融合果林和森林公园的农旅一体化项目。

正在一家人全力以赴为“花果山” 而忙碌时,不幸突然降临!

2018 年3 月,申慧民的父亲查出癌症晚期,9 个月后去世。老人在病中念念不忘“花果山”,他跟申慧民说,“你一定要带着村民把荒山开垦出来……”

至亲的离去,让申慧民痛彻心扉,至亲的叮嘱,让申慧民下定决心。

2019年初,投资200多万元的“花果山” 终于初具规模:山顶是山体公园,有步道、凉亭、樱桃小木屋。步道通向茶山,山体中间是露营基地。山上种满了6000 多株树苗,有以樱桃为主的果树,还有楠木、珙桐、红豆杉等贵州珍稀树种。日常经营管理由合作社负责,优先让贫困户参加劳动,目前累计发放贫困户劳务费5 万多元。今年夏天,来自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的游客纷纷来此度假,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父亲的遗愿正在一点点实现。” 申慧民动情地说。

镇宁樱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和村位于核心产区,樱桃肉多汁甜,但长期缺乏规模,脱贫带动力不足。2018 年,在申慧民的推动下,成立了村樱桃集体合作社,由村支书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按照贵州省委提出的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 的原则,从技术服务、产销对接、深加工等方面积极努力,极大提高了樱桃的附加值,也让农民收益倍增。

樱桃成熟挂果到采摘,只有几天的保鲜期。如果采摘、销售鲜果不及时,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申慧民的母亲一琢磨,提出可以搞搞樱桃深加工,做樱桃酒、樱桃酱。申慧民听闻大喜,说樱桃深加工有资金风险,这个风险我们自家承担,为此,母子从积蓄中拿出了几万元投入。

2019 年,永和村出产的樱桃酒注册了商标,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樱桃酱也出产了,没有添加剂的果酱特受城里孩子青睐。

如果说申慧民的父母是主动纠缠儿子要参与扶贫的,那么申慧民的妹妹妹夫却是被申慧民“裹挟”卷进扶贫工作的。

永和村开荒种树,要林科专家技术支持。申慧民的妹妹是贵州省林科院的高级工程师,申慧民一点也不客气,要他妹妹免费为村里植树造果林做规划——钱是没得给的哦!妹妹说,“老兄开了口,我岂敢不从?” 申慧民的妹妹不但自己出力,还动员了林科院捐助了一批科研用苗,如楠木、珙桐、日照花、红豆杉等。

妹妹卷进来,妹夫自然也给申慧民“逮着” 了,申慧民的妹夫也是林科院的高工,植树之前,被申慧民“请” 来测土配方——钱是没得给的哦!经这个专家测试,永和村土质属于酸性土壤,pH 值大概在5.5 左右,海拔大概是从1280 到1340 米左右,适合果树和块茎类的植物生长,申慧民有了底,就大干起来!从此,永和村的荒坡变绿了;从此,村集体和村民家家户户的蔬果园办起来了。从2016 年起步,第一书记申慧民和村委带领村民奋力拼搏了四年,永和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2200 亩,蔬菜种植面积1000 亩。其中,樱桃和小黄姜种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之一,村合作社在樱桃林下办起了鸡场。累计存栏4000 多羽,目前已出栏1000多羽。 村里每年举办樱桃节,游客逐年增多,即便是2020 年的疫情之下,依然有不少游客进村采果。

永和村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蔬果产业村,贫困户彻底脱贫了,村民家家户户富裕了。

物质脱贫之余还要精神脱贫

2016 年之前的永和村在镇宁县以贫困村出名,2020 年的永和村,以樱桃和小黄姜出名,永和村的名声由县里传到市里传到省里乃至省外。来村里采访的记者、作家络绎不绝。

有记者问道:“永和村的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的支撑,省市县以及信达等企业单位投入资金应该不少吧?” 申慧民说:“是的,但是光是‘输血’没有‘造血功能’不行!有时候甚至你给了钱还不一定能取得你期望的效果!”

申慧民刚进村那年,资助一个贫困家庭三个孩子读书,资助了两年,每个月都给那家农户一笔钱。村民们知道以后,说:“申书记啊,你不能帮他那种人,这人懒得很,对自家老人也不好。”

申慧民继而了解到,这个贫困户另外还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妹,上有老母。姐妹相继出嫁,三兄弟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家一个人住在漏水的房子里,很可怜。三兄弟怕外人指背脊,达成个协议,一年一家给母亲2000 块钱。申慧民见资助的这家拿了钱却不出,答应每年除了资助孩子学费,还资助一笔钱给老人。这家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儿给申慧民发微信说:“申书记,你逼着我父母做这事,是侮辱我父母!”

申慧民跟那位记者说:“从这个小事上悟出,有些人穷,你给得太多,他反而会觉得理所应当!为什么说‘救急不救穷’,因为这个穷,一定是根子上的,要摆脱贫穷,得靠他自己的内生动力来去解决,不然,他老是想着去靠、去要,没个止境!扶贫帮困,关键还要扶志!”

樱桃成熟的季节,村里来采摘樱桃的游客大巴鱼贯而入。

申慧民和村干部从村部出来,发现来村里“一日游” 摘樱桃的游客和村民扯皮,村民堵着游客大巴不让走。事情很简单:村民的樱桃林地界彼此挨着,游客本是约定去村民甲的林子里采摘樱桃,结果走错路,进了村民乙的樱桃林,村民甲的生意没做成,便拦着载客的大巴不让过路,说是他家的樱桃错过了采摘期,造成了损失,申慧民和村支书小张等村干部都赶去处理。

申慧民跟那个村民说:“你先把大巴放行,你家的损失村里赔,或者村里买下你没卖完的樱桃……”

那个村民说:“不是赔钱的问题,也不是卖没卖完的问题,我要个说法……”

村支书小张也在场,他火了:“那是什么问题呢,你要什么说法?!”村民甲说:“这里没讲理的地方,可以拍照。可以传到网上去!”

于是双方又争执起来。

……

那晚申慧民辗转未眠,他想了很多:永和村现在没贫困户了,但是物质脱贫,并不等于精神脱贫。偏狭、自私、愚昧,锱铢必较,是阻碍农民致富的原因之一。

申慧民下决心从村里的党建工作抓起,先抓党员干部的三观教育,让党员干部先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再抓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引导和帮助农民从偏狭、自私的心境中走出来…… 申慧民引进本村出去的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发展新党员,定期组织党课、党会,七一、八一、国庆开展党团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村史图片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和村的巨大变化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给乡亲们。大伙儿都说:“不比不知道,一比满脸笑。”

驻村帮扶,申慧民坚持工作“到位不越位,包办不包干”。

申慧民和市县派驻的扶贫第一书记有个微信群。有位第一书记在群里说,他帮村里老乡修路,挺好的一个事,但是光是他剃头挑子一头热,人家不跟!申慧民在群里说:“老兄,你这是管得太细的结果!”还有的扶贫干部在群里说,本地的村支书做事做不来,他要抢公章,要夺权,说我是第一书记我说了算。申慧民说:“那你跟这个村干部的关系就会搞得很紧张,人家会求把你这个第一书记退货了的。”

申慧民认为,村里的工作,你不能不当回事,因为村干部要引导,要跟他们讲大势,讲政策,还有,现在各项考核、各项要求很严,这个肯定要认真去对待的;但是你又不能太当回事,你太当回事,村干部就没积极性了,你会搞得自己很痛苦,你走了之后,问题更大!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要自己给自己一些回旋的空间,也要给对方留一些空间。

申慧民还说,我们这些第一书记下村是做宣传的,宣传党的好政策,你宣传到位了,只要村民说“这只鸟叫得还比较好听” 就可以了。

这几年的扶贫工作,申慧民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这种收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的。

脱贫之后,申慧民把转变观念放在首位,重在拓展村干部和老乡的眼界,不单是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还让他们知道,我还可以怎么样!他认为,农业产业要拓展,还是要市场化,要去找市场,而不是去找市长。

前些时候,网上热炒“现场带货”。申慧民认为,让市长、县长现场带货,这是不对的!你县长、市长去带货,实际上你是在用政府信用背书,你县长、市长怎么知道他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啊?比如说我这个村做了蜂蜜,装了拿去卖,但是它的卫生条件能不能达标?生产条件能不能达标?你要让蜂蜜直接面对市场,比如说老干妈,它一定不是我们政府拿钱就砸出来了,而是它自己到市场里面滚出来的,这样的东西他才可能长久!

玩文化的西部牛仔

对一名金融行业的专业干部来说,47 岁到51 岁可谓事业的收获期,可申慧民却选择了去贫困村当驻村第一书记。

申慧民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学的是投资金融。1991 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了建设银行贵州分行,做房地产信贷。1999 年,申慧民转战信达贵州分公司,还是从事金融工作。2016 年,申慧民响应省委组织部的号召,主动报名要求下乡扶贫,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角色转换。

申慧民是信达的业务骨干,组织上惜才,希望他能留下来挑业务重担。但申慧民说,我是一个党员,扶贫是国家行动,能有机会参与这个国家行动,以后回想起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大事,可能比单纯干个金融更有意义,我想换一种活法!

2017 年,按照组织上的安排,申慧民扶贫“结业”,本应该回单位了,恰好那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驻村扶贫干部的时间调整为两年,所以2017 年他继续留下,申慧民十分庆幸,因为一年扶贫实在是太短了,做不了多少事情!

2018 年,本来他又要回来了,结果这个时候又遇到镇宁县脱贫摘帽的验收。申慧民想,4 月份验收,如果2 月份换人的话,新来的人他也接不上,所以他又主动给单位的领导申请继续留村,他说,“反正我在下面情况也熟悉了,干脆就加时赛了!” 这加时一加又到了2020年,本来年初要换人,又碰到了疫情,所以现在省里面又推迟了,这样的话他驻村就已经是第五年了。

五年了。 申慧民知道自己终究要离开永和村的。他不舍这里的山不舍这里的水,更不舍这里的老乡!离开了,自己还想给村里留点什么。

村里脱贫了,产业做起来了,农民收入会节节高;村民的观念、觉悟一天天在改变,在更新,这点他也深信不疑。那么,永和村的经济要做大做强,这种“强”与“大”,甚至还要辐射扩充到周边乡村,就得思考,该怎么个玩法,该在经济发展中注入一种什么新的元素?

申慧民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决定让永和村走一条农旅文养之路!

“农旅文养” 从字面上就可以厘清内涵。先是“农旅”,即发展观光式农业产业,让城里人走进永和村,让城里人享受永和村洁净无污染的山水和蔬果家禽。“文养”,就是在农业产业注入文化含量!

申慧民想给村里留下“一座书屋,一首歌、一部电影”。书屋建起来了,下一步是完善硬件和软件;申慧民的《樱桃之歌》已经出了歌曲小样,词是他自己写的,作曲是本地的音乐人。申慧民还在筹划做一部微电影,这部作品要反映的是镇宁县的“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 包括永和村的樱桃在内,还有猕猴桃、火龙果、蜂糖李、百香果。申慧民想以脱贫攻坚为主线,把镇宁的水果推向全国市场。他希望未来的这部电影,能像《庐山恋》一样,在镇宁、在永和村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

申慧民知道,或许这“三个一”不过是个噱头,真正为永和村的农业经济注入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村民的文化内涵,提升永和村景区的文化内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邀约各路文化大师精心策划。

历史的贵州,是个荒蛮之地,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地方。有贵州人自嘲,贵州的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申慧民对此不敢苟同,他跟朋友们说,就说安顺,就说现当代,我们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王若飞,有著名教育家黄齐生,有著名哲学家任华,还有我们当代的华为教父任正非。

文化需要开掘,需要酿造。文化和经济嫁接,就是创造,就有神力、魔力,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蓝天白云之下,申慧民坐在一个山坡上眺远,远处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岗,是镇宁的格凸河,他戴着一顶草帽,袖子是捋起的,夕阳映照着他黝黑的肌肤,一张充满自信的脸,照着他那副透出山民野性和文化属性的面庞。

这是申慧民的中年定格。这是云贵高原一个普通扶贫干部的定格。申慧民那副模样,让人想到了西部牛仔,是的,申慧民是中国的西部牛仔。

从2013 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的贫困山村十八洞提出“精准扶贫” 起始,为了12.8 万个贫困村,总计近九千万贫困人口脱贫纾困,几十万扶贫干部从各个城市奔赴山村,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这个震惊全球的历史壮举,就是由申慧民这样的热血牛仔们拓荒开道,创造出了让世界惊叹的奇迹和辉煌!

致敬!向云贵高原的牛仔们致敬,向这些热情无畏、坦荡无私的中共党员致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