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曾念群
老队员心里想的是郎平,新队员想的是自己,这就是时代的缝隙。
本来想以“重新出发的《夺冠》……” 作为本文开场,转念又觉不对,分明是空中长距离航班,在经历了雷暴、冰雹、鸟袭、颠簸气流、动力故障、乘客不适、航空管制、目的地无法降落等困扰后,改飞备降,谁想又面临大雾和大风,在空中盘旋八圈,眼看燃油耗尽,最后只能冒着偏离跑道的危险紧急迫降。观众围上去一看,好家伙,简直千疮百孔,连起落架都只打开了一个,早已不是它出发时该有的模样。万幸之余,不知道该夸赞机长威武,还是该细究他的判断及驾驶不当。
《夺冠》是经典三段式四擎宽体机型,除了隐形的驾驶舱,舱体主要分割成三个舱位,即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头等舱是上宾,落座的是80 年代“五连冠” 女排传奇。商务舱聚焦2008 年北京奥运,郎平带领美国队阻击老朋友率领的中国女排,最终美国队夺冠,中国女排在家门口憾排第三。经济舱时光流转更加接近当下的里约奥运会,“铁榔头”归来率队,带领着并不具备一流实力的中国女排,绝处逢生逆袭夺冠。
个人比较喜欢经济舱的部分。东京奥运会的搁浅,让里约奥运会赛场的国歌显得更当下也更亲切。是时的中国女排,早已不再是80 年代的女排神话,她们从千禧年后的又一轮峰值坠入深谷,退出了世界一流强队的阶梯。可就是这样一支只想着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打球的散沙队伍,在郎平的女排改革和重新打磨下,奇迹般逆袭夺冠。其中导演对“女排精神” 结构和重构的夹私,让这部电影在老主题上开出了新花。
新老队员猜对方心里想着谁,老队员心里想的是郎平,新队员想的是自己,这就是时代的缝隙。郎平的出现,不是用她的铁腕把缝隙拉近、弥合并缝上,更不是让某种被认定为的正确性去主导一切,而是尝试在上面架一座快乐之桥,让老女排的精神和当下人的精气神贯通。借着人物的困惑,影片对女排精神和体育精神作了新的、更适应于当代气质的诠释。比如我们还需要那么多冠军吗?正如片中隐约给出的答案,当我们民族足够强大,人们足够自信,多一个冠军或少一个冠军似乎并没那么重要。
影片对头等舱部分的叙述及其节奏,与商务舱和经济舱部分多有脱节。头等舱部分除了苦练,就是高压式的鸡汤,上来有点强灌猛灌的架势,戏剧性的编排和电影语言的调度并不多。我能感受到导演想要郎平年轻时的“苦”,与后来她想推行的“快乐” 理念对位,但中间毕竟还隔着一个商务舱,而且从头等舱到商务舱的切换,画风和节奏都迥异。给我的观感是,先看了半天传奇女排的幕后花絮,直到巩俐饰演的郎平出来,电影总算开始了。
就目前呈现的故事框架来看,电影完全可以重剪,故事从2008 年郎平率领的美国队阻击中国女排开局,然后通过郎平在美生活的失意,来追忆80 年代“五连冠” 女排的磨砺与辉煌。当然,改也有改的问题,这样一来,影片就更像是《郎平传》了。郎平虽然是中国女排的灵魂人物之一,但不是全部,是时的“女排精神”,是那个金色年代的集体性结晶,不能归功于具体个人。这也是这部电影从出发就存在的困境,因为它既不能拍成纪录电影,也不能拍成人物传记,只能在二者的夹生中求存在之道,同时还要谨小慎微,生怕每一个夹私的唐突和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