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在辞官回家乡南阳的路上,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
吃的时候连汤同食,是治病的药食。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再也没人冻伤耳朵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千百年来,饺子这一中华美食肩负着药食同源的使命,被传播到了全世界。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