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紧握你的手指、张嘴觅食、蹬腿挥臂、手舞足蹈,这些新生儿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实则是人类发育的“生命密码”——婴儿原始反射。那么,原始反射究竟是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能量?新手爸妈为何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什么是原始反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张碧云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原始反射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在特定刺激下,某一组神经通路产生的反应。”这是一种先天性、无意识的动作反应,由脑干和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控制,无需后天学习即可触发。在婴儿早期的生存和发育过程中,原始反射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它们会逐渐消失。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生3至6个月后,这些原始反射便会渐渐隐退,被高级脑区发育后的自主运动所取代。
原始反射大约有10种,常见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屈体侧弯反射、踏步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等。每一种反射的具体表现,都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指征。
比如,当用手指轻触新生儿的面颊或口唇时,新生儿会转向同侧,做出类似觅食的动作,这就是觅食反射;而当乳头触碰新生儿下唇,能诱发其吸吮动作,此为吸吮反射。这些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在婴儿4至6月龄,随着自主进食能力的发展,会慢慢减弱直至消失。
原始反射反映发育状况
原始反射以独特方式参与构建宝宝的运动、认知与社会情感发展体系。家长通过观察和合理利用婴儿的原始反射,既能了解孩子的神经发育状况,又能在日常互动中助力孩子成长。对此,张碧云医生给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宝宝的健康筛查。家长在儿保体检时,应主动向医生询问原始反射的检查结果,并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庭观察方法,如轻触婴儿的掌心,观察其握持反射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不要自行判断,应及时转诊至儿科神经专科。
二是建立宝宝的发育时间轴的时间表。详细记录关键反射的出现与消失时间,对比双侧的对称性。例如轻触婴儿左右手掌,观察抓握力度是否一致,若单侧反射较弱,可能提示臂丛神经受损或锁骨骨折等疾病。
同时,也要留意反射强度的变化,像吸吮反射,若原本有力的吸吮突然变得无力,就需排查宝宝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
三是通过抚触与按摩激活神经通路。比如轻轻划动婴儿足底,促进下肢感知觉发育;用拇指按压婴儿掌心,缓解其因握持反射过强导致的肌肉紧张。
摘自“人民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