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的老巷深处,面塑艺人叶良美的工作室总飘着淡淡的面粉、糯米香。案台上,各色面团被揉成圆润的剂子,在她指间翻卷、捏压、点染,转瞬就化作跃然欲动的生灵——这是“一叶面塑”的世界,也是叶良美用十几载光阴雕琢的非遗天地。作为叶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她的指尖不仅流淌着技艺的温度,更跳动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巧手 面团里的千般姿态
初见叶良美的手,指腹泛着常年揉面留下的薄茧,指节却灵活得惊人。捏塑时,她的手腕轻转如行云,拇指与食指的掐捏精准如刻刀,哪怕是毫米级的花瓣纹路,也能在指腹间渐次成形。“面塑的手,得有两副性子。”
这种张弛有度的手感,来自她少年时的磨砺。七岁跟着父亲学艺,第一堂课便是揉面——一斤面粉加多少糯米粉掺多少水、醒面时要揉多少圈,都有严苛规矩。
她的作品里,“活”是最鲜明的特质。一只振翅的翠鸟,翅尖的羽毛用细竹篾支撑,薄如蝉翼的面塑片层层叠叠,竟能随着气流轻颤;一尊弥勒佛,肚皮的褶皱用“滚捏法”处理,看似随意的弧度里藏着七八道暗劲,既蓬松如棉,又不失立体感。
巧思 传统根脉上的新芽
在叶良美的案头,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泛黄的《考工记》,和一部存满生活快照的手机。她说,面塑的巧思,一半在古籍的字缝里,一半在市井的烟火中。
《三国醒狮》是她巧思的集大成者。这件斩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大赛金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醒狮的对称造型:左侧关羽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的刀刃用极薄的面塑片叠成,透着寒光;右侧张飞豹头环眼,胡须用细如发丝的面线盘结,根根分明。最妙的是狮身,融入了藤编的肌理感,仿佛披着陈年的狮被,既见三国的豪迈,又显民间艺术的质朴。
巧作 让面塑走进生活褶皱
叶良美常说:“手艺活不能只摆在玻璃柜里,得能攥在手里,融进日子。”这份对“巧作”的理解,让她的面塑从观赏摆件延伸到生活场景的各个角落。
她在工作室旁创办“一叶面塑”非遗体验中心,墙面挂满学员的作品:孩童捏的卡通动物憨态可掬,老人塑的福禄寿三星透着沧桑。八年间,她带着面团走进三十多所学校。
为了让面塑更贴近现代审美,她尝试将作品小型化、实用化:难辩真假的多肉摆件,即可以摆在办公桌上,又可以放在入门玄关处。这些巧作让面塑从案头走向衣襟、书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巧思在手指间流转,传统在创新中生长。叶良美的面塑世界里,没有固守的疆界,只有不断延伸的触角——向着历史的深处扎根,向着生活的肌理蔓延,让这门古老技艺永远保持着初生时的鲜活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