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素福·巴拉基吴翔摄
问:这是你第几次来中国、来上海参加电影活动?
答:第一次。对我来说,这次能参与亚洲电影的交流活动,真的很重要。我的电影有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现状,让更多人看到,对于减少这个国家的痛苦也很有意义。
问:你觉得这次“亚洲电影展”对于阿富汗电影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电影本来就是应该反映不同的文化。因为战争,阿富汗的电影有断层,现在我们的电影更多受到亚洲周边地区电影的影响,比如印度、巴基斯坦……也有中国的电影。但是我们在战乱中拍摄电影,也有责任在电影中展现出我们主创人员的思考。
问:你刚刚提到,中国电影对你影响也不小,你比较喜欢哪位导演的作品?
答:我看过很多中国电影,王家卫的风格我很喜欢。
问:当国家在经受战争的苦难时,你为什么会用电影来表达你们的思考?
答:前段时间,我们在阿富汗的电影资料库里发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片资料,大部分都是纪录片,这其中也有不少资料因为战争而损毁了。我们开始用技术修复那些影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阿富汗,我们看到了原来没有战争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修复这些影像,不仅有电影上的意义,也有历史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在拍摄现在的阿富汗。
问:听说你拍摄电影前后才用了19天,但后期制作用了6个月,为什么拍摄这么短?后期又这么长?
答:阿富汗有战乱、有危险,所以我们必须要快,让剧组在安全的状态下完成拍摄。而后期长是我的习惯,我拍电影一般没有很具体的剧本,只是一个故事大纲的走向,故事会慢慢变得和刚开始想的不一样,所以剪了很长的时间。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