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医院关节 外科VR虚拟手术展示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神经精神与人类遗传学研究室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张江国际创新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展示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 云端智能微伺服机器人亮相双创周展会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采用5G技术传输的VR影像及8K视频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长阳创谷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实验室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在上海,每天都有1300多家企业新注册,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科技型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活跃度非常高;
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九成以上是社会力量兴办,吸纳的“硬核”团队真不少;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7家落户上海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顾名思义就是创新创业“技术派”……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一步一个“脚印”踏准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脚步声”坚定有力。
从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卡脖子”关键技术,到未来科技前沿、战略新兴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各种科技“硬实力”的溢出带动下,上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大升级——上海创新创业发展,“硬核实力”凸显!
创业群英会 技术派走红
“创”造世界,善“技”者行。本周末正在举行2019浦江创新论坛,昨天下午的创业者分论坛人头攒动,吸引了众多上海创业者的瞩目。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理事长朱克江带来主旨发言“中国技术创业者的春天与使命”,赢得一片掌声,道出了创业者的心声。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会大大加速。技术创业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也在大幅提高,那些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估值高的创业企业,正成为引领中国创新发展和产业调整最活跃的重要力量。原本处于中间层的技术创业者,逐渐走上创业舞台的中央。”
日前,在创新创业领域,素有“国赛”美誉的2019“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拉开帷幕。数据显示,短短19天的报名时间,共成功报名提交7255家企业,报名数量较去年增长11.2%,无论总数还是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新高。今年报名参赛的企业中,硬科技领域占比进一步提升,占比达到75.5%;成立2-5年的成长期企业依然是创赛主力军,占比达到60%以上。
大赛主办方表示,上海创业环境日益优化,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五年来上海的参赛企业热情持续高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切入点,正从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走向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与此同时,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创新策源力溢出明显,不少创业团队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参赛项目中,有800多个项目采用国际标准,超过参赛项目总数的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更多上海创业企业聚焦国际前沿技术,项目标准能级进一步提升。半导体芯片、机器人、5G应用等产业核心技术项目数量,增幅均超过一半以上,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创业趋势十分明显。而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价值链上游领域,新兴创业公司平均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明显增加。创业核心团队成员,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达到88.95%,从事科研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比例达53.16%。
育小苗 小升高 小巨人
如何让技术创新持续拥有扎实的原创力,如何让“硬核”创业不只是“一鸣惊人”?上海想得周到,做得到位。为更好地服务不同阶段的企业创新需求,市科委构建了全链条式的科技服务体系。“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卓越创新企业”,一条长长的创新扶持链,对接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需要。
据统计,仅2018年,鼓励支持未成立公司的创业团队积极开展创业,支持团队项目184项,资助金额920万元;市区两级创新资金投入3.5亿元创新资金,扶持1751家小微创新企业;新出台《关于加快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新增认定3705家。若国家备案全部通过,全市有效期内高企将达9256家。
针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碰到的“天花板”,市科委聚焦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试点实施卓越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战略管理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聚辰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在手机摄像头VCM细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累计为包含世界500强在内的5万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解决技术难题7万多个……在一系列无缝衔接的创新政策支持下,一批“硬核”创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18年,全球首例铼188“纳米枪”治疗肺癌临床试验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进行。这一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的实体瘤治疗方案,来自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杨光华博士团队。十多年前,他在上海张江创立了比昂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从2009年起,与法国核医学肿瘤学专家哈菲博士、病理学专家萨德博士合作研发新型肿瘤治疗方案。去年,他们发明的技术获得国际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授权。
这家手握“硬核”的创业企业,曾经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生物医药组一等奖。为了推动“技术派“创业的实力成长,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为公司与医院、投资机构的合作牵线搭桥。通过长三角联动模式,“纳米枪”临床试验有望大幅提速,为未来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众创空间 硬科技浓度高
担任过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历届大赛专家评委的王荣是国家火炬创业导师,从1996年就进入创投行业,对上海创业生态变化的感受最为真切。“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创业的起点更高,政府对科技创业的支持更大”。近5年来,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扎根发芽”,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科技企业。
作为创新企业孵化成长的“摇篮”,上海在打造众创空间上也下足了功夫,继2017年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18年又取消往年对众创空间的年度考评和运营补贴。遍布上海的600多家众创空间,以品牌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为抓手,苦练内功“量质齐飞”。例如,传统孵化器浦东软件园在专业化服务上下工夫,取得很好效果;又如创新型孵化器,莘泽创业,贯彻“孵化+投资”,把园区管理,投融资,咨询服务分别成立公司,实现对内功能聚焦;就像云部落,它与产业紧密结合,发展势头很好。
这几年,王荣持续关注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创业新兴领域。他告诉记者,如今政策环境宽松了,拥有一技之长出来创业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是外资企业,大企业的高管及业务骨干出来创业。“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要高出不少。他们有技术、有渠道,也能募到资金。”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王翌就是其中一员。他对杨浦的创业空间有着深厚感情。“杨浦有完整的创业生态,可以满足不同创业阶段需求。”王翌创立的“英语流利说”在2013年得到杨浦“3310”引才计划项目资助,落地到复旦科技园。如今,旗舰产品“英语流利说”APP用户已达5000万,成为中国领先的移动英语学习产品。
曾经作为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的长阳创谷,如今为近2.5万创业人才提供办公场所。这里集聚一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硬科技”创业者,入驻百度(上海)创新中心、埃森哲、英语流利说、爱驰汽车、造就Talk、智能云科等近200家双创领军企业和极富双创特征的中小企业,现已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专为知识工作者打造的Campus创新创业街区。
上海长阳创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奚荣庆告诉记者,2019年长阳创谷正式担负上海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区建设任务,有计划地建设“AI新技术实验场”、“AI新产品示范区”和“AI创新企业集聚地”,打造AI-LINK空间,设置无人超市、无人咖啡店、无人健身房,实现管理、工作、生活智慧化智能化,并通过知识带动、辐射示范,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一流的AI+示范区,早日建成“世界级创谷”。本报记者 马亚宁 郜阳
从硅谷到创谷 从实验室到商界
“科技派”实力创业最爱上海
年轻、名校、海归、“技术女”……杨博,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来自于硅谷的创业者,集合了几乎所有技术创业的新元素。她将回国创业的落脚点,毫不犹豫地放在了上海。“我回国后的第一天就来到长阳创谷”。非常健康的创业生态,容易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技术派”,是吸引她以及众多“硬核”创业者的关键因素。“我们公司从一个人开始,一路的成长得到了园区很多帮助”。
有多次创业经验的杨博,这次创办的源杉科技是一家致力于AI(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金融科技公司,核心技术产品希望推动金融机构及企业客户数字化智能化提效变革。“在项目冷启动阶段,专业人才匮乏是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长阳创谷通过组织周边高校学生与企业对话、帮助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政策对接等方面服务于园区各大企业。”
第一次看到叶德建,你一定以为他是“商业精英”。身姿笔挺,温文尔雅,侃侃而谈,谈起自己一手创办的上海清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志在上市。深入交谈后才得知,这位创业者原是妥妥的“学霸”。2003年清华博士毕业后,他来沪任教复旦大学。多年前,在指导学生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时,他希望学生能够留校一年,将论文项目完成得更深入、更成熟。不想,却遭到学生的婉言谢绝,“老师,多留校一年,晚赚了一年的钱,票子房子都是压力啊。”
学生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这位常年扎根实验室的“学霸”。走出去,让更多的论文“纸变钱”,像美国教授那样“科研”“创业”两不误!于是,他带领学院三名毕业生创立了清鹤科技,并入驻复旦科技创业园。“得益于政府政策及园区扶植,近五年来,公司业绩有近10倍的增长,研发费用占比也在不断增加。”
叶德建现在的身份是总经理,学者身份暂时被“束之高阁”。他告诉记者,公司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2017至2018年持续两年在新三板的创新层列,接下来将以科创板为契机实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当初跟随我创业的不少学生,已经担任公司高管。以他们为骨干,公司凝聚了一批复旦、清华等高校毕业生,形成了梯队完备的人才团队。”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十年间,科技创新氛围愈发浓烈——
各类优质资源向申城汇聚
来上海之前,上海贾惠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惠麟也有过创业成功的经历,切身感受过创业路上的辛酸苦辣,对创业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2009年,抱着“闯一闯”的想法,他来到了上海。
“选择上海,首先因为她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次,我也想有一个新的成长和突破。”后来,他成为我国首批创业MBA的学员,系统学习了创业与创新方面的知识。2015年,他开始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担任科技创业导师,频繁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打交道。“上海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我接触过的就有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初创企业。”
让贾惠麟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叫做宜瓷龙的上海企业。这家致力于无机磁膜涂料研发、应用和推广的企业所生产的陶瓷涂层被定为北京奥运会火炬的指定涂料。宜瓷龙的技术和材料都很有市场竞争力,但从营销到团队管理、市场定位就需要科技创业导师的介入指导了。
在贾惠麟眼中,一个“创”字产生的词语就能概括目前创业者的现状。“首先是‘创意’,这是起点,但仅有创意,就像单个细胞一样很难存活。升级一步就到了‘创新’,这时细胞形成了组织,代表着你的产品填补了某项空白,具有了竞争力。”贾惠麟说,“再进一步,就到了‘创造’。这时形成了独立的器官,你能够提供产品或服务,能够创造市场;但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才算真正的‘创业’。”在他看来,创业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既包括有价值的研发设计,也有市场营销。
如今的申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频繁举办。在贾惠麟看来,政府搭建平台,让创业企业“唱戏”,益处多多。“首先形成了万众创新的氛围,也在客观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贾惠麟说,“对于创业者来说,见多识广很重要,而这类创新创业大赛恰恰能为他们在短时间内提供不少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初创企业在参赛过程中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发展清除了“阿喀琉斯之踵”。
贾惠麟发现,怀有一技之长或独门绝技出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赚到第一桶金,但在后续营销方面却有所不足。“这时,我们就可以帮助企业来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帮助拓展市场,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贾惠麟觉得,作为创业导师,自己的工作带来了成就感。有时,导师的一个倡议或是一句话能帮助创业者健康成长,这让他很自豪。
在上海十年间,贾惠麟也见证着上海科技创新的氛围愈发浓烈。他告诉记者,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创新之城的软硬件设施都在提升。他所在的马克沪众创空间,就是最好的证明。“各种资源在上海不断汇聚,我们也希望创业企业和政府间的沟通机制能更往双向发展。”
本报记者 郜阳
创业导师让初创企业少走弯路
为创业者配备创业导师是嘉定高科技园区孵化科技企业的重要举措。两年前,园区从原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上升级到2.0版——设立创业导师顾问团、创业导师工作室“组团式”服务,帮助园区孵化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成立于2012年的上海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感受颇深。负责人李骁军说,公司这几年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科升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钟斌的指点。在创业之初,钟斌对飞博激光在投融资领域,开展了多方位指导,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得以更专注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
自2001年起,钟斌就进入了创投界。如今他不仅管理着上海科升投资有限公司,也担任着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和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这两年,他还把不少精力投入了培育军民融合项目,辅助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长时间在创投领域,钟斌对上海创新创业氛围的变化深有感触。“以前科研院所、高校的重心都在教学和科研任务上,对创业比较排斥,科研项目的转化率不高。在国家提出‘双创’后,不仅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钟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类创业园区发展迅速,硬件设施完善,也能得到科技平台的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国际化方面也积极探索,引入了不少海外人才、技术和产品,也让不少中国的初创企业顺利走向国际市场。“更多资本愿意关注初创企业了,而不像从前只聚焦能得到快速回报的项目。”
在钟斌看来,初创企业往往存在负债率高、不规范融资和管理方面的毛病,而创业导师则能凭借经验帮助他们在风险控制、经营战略上规避一些致命失误。“还是建议创业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同时注意培养后备人才和企业文化。”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