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垃圾分类谁管?“路长”分段负责 持续“打网破伞”合力扫黑除恶 早上扔掉是厨余,中午收回变肥料 居住区分类不达标限7天改正
第5版:要闻 2019-06-19
上海海洋大学团队研发出湿垃圾高效酵解处理装置

早上扔掉是厨余,中午收回变肥料

经过垃圾处理机发酵,湿垃圾变成肥料本报记者郜阳摄

细碎的褐土上面,生长出翠绿的藤蔓,几株摇曳的番茄,正期待着果实的到来。你绝对想不到,番茄根部的肥料,用的或许是你昨晚扔掉的苹果皮,也或许是你午餐时吐出来的几根鱼刺。

“这是我们研究的‘终端产品’。”一进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刘海泉就向记者展示了一包褐色的“泥土”。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化肥那般刺鼻的气味。“把它们撒在土壤里,就成为植物生长的肥料了。”将湿垃圾变废为宝,是刘海泉团队自2013年起就有的梦想。今年上海加快实施垃圾分类,也让团队研发的湿垃圾高效酵解处理装置迎来了春天。

几小时 湿垃圾变肥料

厨余垃圾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50%。如何对以厨余垃圾为主的湿垃圾进行末端处理,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的新目标。

刘海泉展示了他和团队走访调研的结果——当前,厨余垃圾处理存在难脱臭、能耗大、二次污染以及效率低等问题。具体来说,垃圾中的高盐高油会导致处理周期延长,过程中易产生臭气和污水,造成对环境的再次破坏。

对比和试验了大量方法后,刘海泉团队终于制造出一台自己的“垃圾处理机”。它一次可以饱餐120公斤的湿垃圾,消化它们最快只需4个多小时,而目前同类方法处理需要近一天的时间。“酸奶发酵有适合的时间和温度,湿垃圾的发酵同样需要‘配方’。”刘海泉团队设计的装置,能让复合菌液在60至80摄氏度的环境下与厨余垃圾充分混合,达到低温酵解的目的。同时通过抽真空的方式,使设备内部酵解过程处于一个较高的压力范围内,便于餐厨湿垃圾的快速酵解。

除臭气 降低环境污染

团队研发的处理装置吃进去的是湿垃圾,那经过消化的产物又是什么?答案是:肥料和无污染的水。记者在现场看到,37公斤的垃圾经过近5个小时的酵解后,转变为11公斤的肥料。“我们将发酵时产生的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最终以水蒸气的方式从大气中排放。相对臭气冲天的简单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大大降低。”刘海泉说,“经过实验验证,湿垃圾处理后产出的肥料,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如果做成颗粒饲料,可以喂食经济类昆虫,带动后续产业。”

带着湿垃圾高效酵解处理装置,刘海泉在采访结束后星夜赶去合肥,参加又一场博览会。此前,团队的设计已经得到多方点赞。“目前我们处理每公斤湿垃圾的成本仅需1.54元,还不算产出肥料带来的经济利益。我们希望这些‘湿资源’不再成为环境的负担,而是回馈大自然的营养素。”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