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沪谚熟语印 “矛盾”的上海闲话 香甜软糯米饭饼 清清纯纯一碗汤 乖巧聪明说“亻解亻廌” 穿弄堂个磨刀师傅 那年到自贸区买海鲜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19-06-23

乖巧聪明说“亻解亻廌”

文/叶世荪

“亻解亻廌”,这两个词典上难找到的生僻字读出来,许多老上海还是比较熟悉的。“亻解亻廌”上海话读若“霞斋”(xia za),意思是聪明、乖巧、能干;现在郊区农村中,还能听到老年人用此形容或称赞小孩子。

“亻解亻廌”在一些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只不过记录用字殊不统一。明代冯梦龙《山歌》中有:“结识个姐儿忒奢遮”句。也是出版于明代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夫人道:‘此子虽然伶俐,点点年纪,奢遮煞也只是四五岁的孩子’”。民国二十六年的《川沙县志》里,收入黄炎培写的《川沙方言述》,其中讲到:“儿童极聪明、能干、稀罕,则称‘特箇小囝罅抓来!’此二字,近悟得即是北语‘奢遮’。”其实,“奢遮”、“罅抓”都是“亻解亻廌”的不同写法。此外,《中国歌谣集成》有首婚嫁歌唱道:“我小小囡仔勿惬斋来勿生思”,写作“惬斋”;《张江镇志》记录当地熟语:“千黠抓,万黠抓,踏板头浪有勿得三双小囝鞋”,写作“黠抓”;《上海方言词典》借字写作“罅斋”;《吴方言中冷僻本意字》写作“罅奓”;近期网络上的《川沙乡土民谚俗语合辑》写作“黠诈”等等。

究其字义源来,写作“亻解亻廌”是有依据的。“亻解亻廌”实际是从“解廌”而来的,也写作“獬豸”、“獬廌”;那是传说中的异兽。汉代《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前汉书·司马相如传》注:“獬廌似鹿而一角。”《新唐书·侯思止传》侯思止说“獬廌不学而能触邪”;《资治通鉴·唐纪》里的故事更加完整:“思止求为御史,太后(武则天)曰:‘卿不识字,岂堪御史!’对曰:‘獬豸何尝识字,但能触邪耳。’”侯思止自比亻解亻廌(獬豸)固然可憎,但以“亻解亻廌”为聪慧的代名词还是一目了然。古人以为这个亻解亻廌天生就能辨别善恶正邪;那当然就可以成为聪明智慧的象征。

说到读音,《集韵》:“亻解,举蟹切,音解;獬,下买切,音蟹;亻廌,都买切,斋上声。”清代《纲鉴易知录》注其音为“蟹柴”。1889年出版的《土话指南》和1939年出版的《上海方言课本》以及2003年出版的钱乃荣《上海方言发展史》中,用的都是“亻解亻廌”两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