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小校经阁传奇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2019-08-18

小校经阁传奇

◆刘晦之的藏宝之地:小校经阁

◆刘晦之的经典藏品之一:甲骨龟片

◆刘晦之的孙女刘桂龄当年在月洞门门口

大收藏家、银行家、小校经阁主人刘晦之

刘晦之的孙子一九五零年在小校经阁大门口合影(从左至右,刘松龄、刘耋龄、刘恩龄、刘永龄)

刘晦之的儿媳及孩子当年在小校经阁长廊

刘晦之旧居及月洞门近影

刘晦之的经典藏品之一:唐代乐器大忽雷

◆宋路霞

上海新闸路1321号是一处较僻静的院落。院子分里外两进,迎着大门的是4棵枝粗叶大的广玉兰,长得青翠欲滴,遮蔽了院内一半的光影。这里原来的主人是刘晦之,著名的银行家和收藏家,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藏宝楼就是院内南侧的那幢二层八角小 楼——小校经阁。

广玉兰挺拔至今

这里的老住户们说,院子里这4棵广玉兰是当年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送的,同时搬来的还有很多太湖石,在院里堆砌成山。数十年后,太湖石被搬往静安公园造景了,只剩广玉兰挺拔至今。

穿过前院的林木折向西部,可见一道嵌着漏窗的花墙,花墙中部绾着一个月洞门(尽管现已破旧不堪),进得门来就是内院。院子南北两头各有一幢建筑,北侧的那幢方方正正,西洋派头,是一幢三开间的四层钢筋水泥大楼,一望便知,这就是主人的住宅。南侧的一幢则是一栋准古典风格的八角二层小楼。楼顶原先铺的是琉璃瓦,八个飞檐上都有吉祥物装饰,底层基座有好看的围栏。如今,琉璃瓦和吉祥物都不存在了。在1951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名人荟萃、书香缭绕、上海滩数得着的高雅地方。张元济、罗振玉、罗振常、李济、商承祚、陈梦家、胡厚宣、容庚、傅斯年、陈叔通、郑振铎……这批顶级的古文化研究学者,都喜欢来这里看看藏品,与主人切磋切磋,尤其是研究甲骨文、青铜器和宋元版本目录的人。

院子原来的主人刘晦之(名体智1879-1962),安徽庐江人,是李经方的内弟。父亲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内时,亲自指挥了中法之战中著名的镇海战役,打了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个大胜仗。作为良将之子,刘晦之在家排行老四,没打上仗,也没有什么科举上的功名,却抓住了经商和收藏的好机会,成了银行家和收藏家。

有奖储蓄掀风波

刘晦之曾在金融界做事,1919年任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十几年后的一场金融风潮中,刘晦之当上了总经理,把总行迁到了上海,并在北京东路虎丘路路口,建起了中国实业银行大厦,如今仍在。

1933年,刘晦之在上海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特别有奖储蓄”。这种“特别有奖储蓄”是跟法国人学来的,八年为一期,每年开奖四次,储户可整买,也可零买,特奖1万元,到期还本还息。这种储蓄开奖机会多,容易吸引公众。果然公告一出,全国轰动。出于中奖致富的心理,储户纷纷来认购。当时中国实业银行在全国有20多个分行和办事处,各分支行每天都收入大量现金,这样一来,该行的储蓄资金一度达到了40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已经超过了交通银行和中央银行,仅次于中国银行。

中实银行的飞速发展引起中外银行界的妒忌。宋子文见“特别有奖储蓄”如此红火,心里很不舒服。不少银行界人士也跑到宋子文面前告状,说刘晦之抢了大家的生意,要宋子文出面制止。

此时的宋子文,正在准备推行“航空奖券”,怕刘晦之的“有奖储蓄”影响“航空奖券”的发行,于是下令中止了中实银行的这棵“摇钱树”。刘晦之得知后,立即托人去说情,宋子文借机猛敲竹杠,要他拿出60万元法币,否则就立即停办。刘晦之算了笔账,如果拿出60万元,“有奖储蓄”就无利可图,不如不办。

1935年宋子文接受了英国人的建议,在全国实行法币政策,把发行钞票权收归国家银行,兼并了那些他不喜欢的私人银行。这时中国实业银行被宣布“改组”,原中央银行的国库局长胡孟嘉被派到行里当总经理。刘晦之被夺了权,心灰意懒,索性一头钻到他的小校经阁里去了。

《四库全书》未竟梦

刘家是书香门第。刘晦之的父亲是进士,他的三个哥哥刘体乾、刘体仁、刘体信都是举人。他家在安徽老宅有远碧楼藏书楼,祖上几代人的藏书积累对他影响很大。

刘晦之在小校经阁里藏书,立志收全《四库全书》中未收之书。他继承了刘家的藏书传统,他的藏书目录达32卷,著录图书2400余部,版本以明版为多,还有十数部宋、元珍籍。至新中国成立时,尚有宋版9部,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文管会接收时的考订结果。

刘晦之曾有个惊天动地的藏书计划,他想以一己之力,创制中国第八部《四库全书》。当年乾隆皇帝下令编的《四库全书》,共有七部抄本,存放各地,但其中有不少是“存目”之书而无原书。即便是所收之书,也有很多被四库的馆臣删改过,使之符合朝廷的“思想”。刘晦之立志要把《四库全书》中“存目”之书统统依目收齐,并将那些被篡改过的部分按原书改过来,以恢复其历史真面目。

因此,在他的小校经阁内,长年雇用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秀才,书山书海,忙碌不停。这项有点异想天开的计划实施了若干年,可惜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是一个梦想了。小校经阁的房子被征用后,已经校对、抄成的抄本被运到了成立不久的上海图书馆时,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为之惊讶:“世上竟有如此胆识过人之士!”这是顾老先生亲口对笔者讲述的。

甲骨龟片甲天下

刘晦之在小校经阁里,还曾收藏了大量甲骨龟片。在当时全国总共9万片甲骨中,他的收藏占了近三分之一,成为全国私人收藏甲骨龟片的冠军。

1936年,郭沫若在日本,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毛笔也买不起。刘晦之知其博学多才,就将自己收藏在小校经阁里的甲骨龟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在书序中,郭一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旦大学的胡厚宣教授复员回沪后,也常来小校经阁拜访刘晦之,还带学生们来参观。打开那些用楠木箱子规规整整分装起来的100箱甲骨的箱盖,满目灿然。另有甲骨拓本20册,即郭沫若看到的《书契丛编》,每幅拓片上面都附有简单的释义。这套拓片与箱内的甲骨实物次序正相对照令人惊叹。胡厚宣先生曾详细查点刘晦之的甲骨实数,为28192片。著名学者陈梦家还认真考证过,认为其中有300余片为清末收藏大家徐乃昌的旧藏。

新中国成立后,这批甲骨被运到北京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题名为《善斋所藏甲骨拓本》。

唐宫乐器重入“宫”

刘家的门柱上有“古今双玉海,大小两忽雷”之联,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收藏着两把唐代的乐器——大小两把忽雷。其实,这里说的就是同一乐器。这大小两把忽雷自唐末天下大乱之时流落民间,然而流浪了千余年后,竟又奇迹般地双双完好入驻故宫。它们在民间的最后一位主人就是刘晦之,他亲手将它们捐给了故宫。

忽雷是一种二弦的琵琶,但这两把忽雷的身世十分有趣。清康熙年间,曲阜的孔尚任偶然在北京的集市上发现了其中一把,一眼认出是小忽雷。据上世纪三十年代知名作家瞿蜕园先生考证,此小忽雷在孔家未呆多久,就转入一个满族人手里,后来又转归华阳卓氏。后人分析,这把小忽雷还曾在雍乾年间的成亲王府中逗留过。光绪末年,安徽贵池大收藏家刘世珩从卓氏手里收得。

刘世珩的父亲刘瑞芬曾任晚清上海道,还是著名的外交官,家里很有钱。他收得小忽雷后,又起收购大忽雷之念。这大忽雷,元代诗人杨维桢曾在诗中吟咏过,可见也是珍稀之物。刘世珩四处寻觅时,有一天与一琴师闲聊,聊到唐代宫中的忽雷,那琴师竟说,他于三十年前在沪市上曾购得一古乐器,项上刻有“大忽雷”三字!刘氏取来一看,果真“凿龙其首,螳螂其腹,形与小忽雷同。”于是大小忽雷归于一处,又过了几十年,贵池刘家家道中落,将此古物转售给了刘晦之。

小楼藏品悉数捐

“中国通”福开森在《历代吉金目》中说:“刘体智(晦之)是民国以来收藏青铜器最多的人。”著名历史学家容庚先生也说过:“庐江刘体智先生收藏经籍书画金石之富,海内瞩望久矣。”这些说法绝非信口说说。刘晦之收藏的青铜器,有四大函图录。此外,他收藏古印、古墨和古乐器,也是要最好的东西。现在除了他的藏画和古墨,笔者尚未见其目录外,其余皆可从其手编的目录、图录及考证文字(现藏上海图书馆),窥见其规模。

1931年春,刘晦之的《善斋吉金录》已积稿成册。其中过去未经著录者,也就是新出土的“生坑”者,有两三百件。容庚在周明泰(两江总督周馥的孙子)家获见此编,惊为“睹此异文,振荡眙腭”。8月,他约徐中舒、商承祚,专程赴上海造访刘晦之,得见其所藏历代青铜器四五百件,他们一起拍摄、研讨,很是忙碌了一阵。临走,刘晦之赠送全形拓本三百余纸,容庚说:“整装归来,不啻贫儿暴富矣。”

当年的小校经阁里,还曾收藏着一套盛名远扬的12件镳氏编钟。这套镳氏编钟,据容庚考证,出土于洛阳故城北部的邙山。1928年一场暴雨后,一座古墓塌陷,有人钻进去打探,发现覆在上面的地层,是由木炭和小石块垒积而成,木炭和小石层下面才是墓穴。共有八座古墓,前后秘密挖掘了三年,共出土多少东西,谁也讲不清楚。这套镳氏编钟,就出自这组古墓。1931年,这套镳氏钟被刘晦之重价购得。

1951年,这处花园住宅被征用。刘晦之将这座神奇的万宝小楼里的藏品悉数捐给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其中,500箱古籍线装书10余万册,捐给上海图书馆;28000块甲骨龟片,捐给中央文化部;各类古墨数万锭,捐给了安徽省博物馆;古代兵器130件,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唐朝的宫廷乐器大小忽雷两具,捐给中央文化部,转藏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青铜器捐献给有关大学的历史系和研究所。陈毅市长曾颁发奖状,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后记>>>

刘氏家族世代注重读书和收藏,这使后来子孙或多或少都带些书卷气。为了纪念祖父的爱国精神和治学精神,2000年初,刘永龄出资将其祖父生前编印的《善斋吉金录》厚厚四大函重新影印出版,并分赠给国内外各大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刘耋龄是他另一个孙子,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但是受家族影响,也是个收藏大家。

刘家后代中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刘松龄是飞机发动机专家;刘绳曾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刘麟生是古典文学专业的教授;刘桂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刘善龄是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第四代人中高科技人才居多。一旦海外有人来,他们还会去小校经阁走走,那里毕竟是他们的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