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清水蟹 周天舒 摄
养殖人员在展示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黄浦江大闸蟹 郭新洋 摄
菊黄蟹肥正当时。近日,上海地产黄浦江大闸蟹和崇明清水蟹分别开捕。稀放蟹种、精细养殖,让今年的“阿拉蟹”个头饱满,膏脂肥硕,超八成长成了大个子。金秋时节,赶紧来一场舌尖上的约会吧。
黄浦江大闸蟹|大规格蟹创下历年最高
黄浦江大闸蟹开捕了!近日,黄浦江源头松江泖港,八角笼蜿蜒五六米长,养殖人员浸水起笼,数不清的“泖蟹”爬得活络……今年,“大泖牌”大闸蟹中“4公3母(公蟹重达200克,母蟹达150克)”大规格蟹占比达八成以上,为历年最高。
近年,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展“黄浦江大闸蟹大规格生态养殖研究”攻关试验,经过十余年探索,形成了“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充氧、优化饲料,不用药物”的大规格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出具有地域品牌特色的“松江泖蟹”。
种源方面,经过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联合攻关,经过14年育种而成的第七代河蟹良种——江海21,种质纯正,恢复了20年前长江系大闸蟹具有的腿长、额齿尖的优良特征。同时,对放养量进行了严格限定,每亩仅出塘550只蟹,精细化喂养促其长势稳健。黄浦江二级水源保护区的泖河之水,入塘后经过二次生物净化处理,利用塘内水草再次净化,原有的氮和磷含量下降明显。
近两年,基地聚焦水草的精细化种植。品种选取轮叶黑藻、苦草、黄丝草等有利于水质改良的天然本地草,塘底犹如铺就一层毛绒绒的绿毯;今年,松江蟹塘升级了底部增氧设施,高、中、低等不同水层形成了良性微循环,模拟出自然界的潮汐现象,生态养殖环境得以更大程度的还原。
“养殖户养殖第一年,鱼跃合作社是手把手教。之后,每年根据生长过程有针对性技术培训,每周有定期交流,最终,保证养殖户们养出的蟹个个都是好品质,七八成以上是大个子。”上海鱼跃水产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介绍,“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连续八届蝉联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2016年获最佳口感奖、最佳种质奖,2018年再获最佳口感奖,这也是评选中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大闸蟹销得快,自己家的卖光了,就相互推荐,但绝不会从外面进一只‘洗脚蟹’。”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友成介绍,协作互惠是对品牌价值理念的一致认同,是对品质和品牌的追求。“如今,提到黄浦江大闸蟹,印象深刻的是上好的口感,肉质鲜甜风味足,膏肥脂满,辨识度高,不少食客吃一次便记住了;其次是与其品质相匹配的价格,多年来保持稳定,形成了松江区域价格统一。”
今年,松江积极推动黄浦江大闸蟹品牌建设,所有合作社集体签订了诚信经营承诺书,承诺“明码标价”“绝不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黄浦江大闸蟹拥有一条从供种、育苗、养殖到经营可追溯的闭环产业链,整区域食品安全都有严格保障;蟹养殖业成为松江特色农业产业代表,走出一条高规格、高品质的区域品牌建设之路。首席记者 范洁 通讯员 贾佳
崇明清水蟹|140亩“蟹森林”创新生态养殖
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膏脂丰满……18日上午,崇明清水蟹开捕活动在崇明绿华镇宝岛蟹庄举行,蟹农划船入塘,浸水起笼,只见数不清的蟹横行攀爬。投入竹篓,上岸过称,个子还真不小。“一只6.8两的公蟹,一只4.4两的母蟹,分获‘蟹王’与‘蟹后’。”
崇明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近年经过科学养殖,崇明清水蟹摆脱了“长不大”定论,告别“乌小蟹”之名,成为了肉厚膏黄的“清水蟹”,而咸淡水交汇处的环境,让崇明蟹更具一番独特风味。
崇明清水蟹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宝岛蟹庄600亩蟹塘内,不仅探索“活水养蟹”内循环模式,还从去年起打造一片约140亩的“蟹森林”——8000棵池杉、落羽杉种植在水中和三个人工小岛上,水面铺设木栈道,掩映在树林中,营造“蟹在水中游,人在水上走”的景致。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会长、崇明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介绍:“大量水草,为蟹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游客也可在‘蟹森林’中漫步赏景,泛舟游览,计划将基地蟹文化馆升级,丰富游客体验,提升服务品质。”
在2019上海崇明“橘黄蟹肥稻米香”文化旅游节期间,崇明农业两大品牌——“两无化”大米和柑橘也向“精”迈进。去年开始,崇明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在全区首次开启1万亩不施化学农药、不施化学肥料的“两无化”水稻种植模式,助推绿色稻米产业升级。近年来,绿华镇通过种植柑橘新品、精细化管理、发展深加工等手段,努力提升柑橘产业附加值,重塑柑橘品牌形象。
巡礼市集特优品、参与亲子欢乐跑、“蟹”逅厨艺大比拼,本次文化旅游节将带来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 首席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