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周慧珺书道苦旅抱秋实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 2019-10-20

周慧珺书道苦旅抱秋实

第七届文学艺术奖获奖人物系列(之四)

上世纪70年代,周慧珺以《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帖成名

周慧珺近影

◆郭 影

“我每天自问: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

我想,从今以后,我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

柔毫霜刃,纸上浑脱,诸体通会,海上书法大家周慧珺,其境人书俱老。

周慧珺说:“我是幸运的,小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一生执着于此。那就是书法。”

1

一帖成名,点燃书法一把火

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44年开始,周慧珺在父亲周志醒教导下开始认字学字。父亲告诉她:人生在世,书一定要读好,字一定要写好。

20世纪60年代,周慧珺带着强烈的艺术激情,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得名家指点。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行书以宋四家为主。

1974年,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彼时,字帖匮乏。周慧珺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既含米字锐于内、华于外,又具颜体宽博与稳重的气势,也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人们惊叹折服,争相购买,首版很快告罄。于是一版再版,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

有藏家评,这本字帖里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转意趣与硬朗笔锋,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精神也有拓展和升华。一股清新的“周旋风”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记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风格。在那个书法尚处于寒冬的年代,周慧珺独树一帜的字帖犹如在冬天里燃起一把火,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鲁帖”之后,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均一版再版。上海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上海书法曾号称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也把其传统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她两届任期内,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

周慧珺被誉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近日,耄耋之年的周慧珺荣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个人出资成立的“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几年来奖励了诸多在全国、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她执着一生纵情书写,如今淡出公众视野,依然在为弘扬书法,培养书法爱好者奉献着。

2

三次手术,脱胎换骨“机器人”

周慧珺小学时一次远游登山途中遭遇大雨,浑身湿透,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吃药后症状缓解,但埋下病根。初中时,她经常关节疼痛肿胀,不能轻松自如下蹲或长久站立。高中毕业,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仅仅上了几个月学,她就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异常痛苦,生活不便,不得不退学回家。

青春年华,病魔缠身,枯坐于室,何其残酷。怎么办?

有一天,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那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法,以此消磨时间并对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哪怕是瞬间忘却……纤弱的身体,超凡的顽强和坚韧,令人敬佩。

年复一年,毛笔写掉一支又一支,但病魔从未远去,四肢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发生病变,疼痛相伴。周慧珺在这种病况下执着书法,成就斐然。

1987年底,周慧珺在看了西医置换关节的一些资料后,终于下决心手术。她住进瑞金医院,上午进入手术室,下午才推出。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假体置换了原来病损的髋关节,手术十分顺利,但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仍需用药、静养和物理锻炼。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艰辛。回忆当时,周慧珺的学生李静依然心疼,她说:老师术后看到病变的髋关节惨然变色,整个软组织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取出来的髋关节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标本,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树下。

二十多年,那个髋关节假体正常发挥着作用,但其它关节不配合,行走越来越困难。2003年深秋,周慧珺再次住院,进行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可能是失血过多和没用镇痛棒之故,她一直处于时醒时睡状态,睡梦中常常一边喃语一边做着手势,或许,在梦中,痛着,写着。

2004年秋,周慧珺住进第九人民医院,同意了医生的大胆方案:左膝关节和髋关节一起做手术,足见她对健康的渴望与决断果敢。手术大获成功,先做髋关节置换,几乎三四天后便能下床扶着学步器走路。随即又做膝关节手术。术后第二天,医生就拿着人工锻炼器来让她练习踩踏。他们把她的腿绑在机器上,教她慢慢练伸缩,缝合处血丝渗溢出来,每伸缩一次,周慧珺都痛得忍不住大叫……熬过炼狱般的一天又一天,周慧珺迎来了新生——整条左腿都能伸缩自如了!对常人再普通不过的弯曲伸直,于她,是“脱胎换骨”。这是何其坚强乐观的周慧珺。她时常感叹,老天爷眷顾,给了她一身病体,也给了她很多幸运的机会,她知足。

这是何其淡定幽默的周慧珺。三次手术后,她说:我是个机器人。我要更加努力写字,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

周慧珺的书法站位高峰,为人效法。她坚强善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同样值得学习。艺术之路苦中有乐且漫长,若想走得持久深远,看技法,更凭靠人格。

3

四季奋笔,书道苦旅抱秋实

1975年,周慧珺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开始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

从学书伊始,周慧珺便注重临帖。她前后涉猎历代碑帖达七十余种,广收并蓄、融会贯通。在风格演变上,则表现为“用笔由细腻到粗犷,结体由宽结到紧结,单字结构由正到斜;运笔速度由慢至快,斩截成形;墨色由润到枯,出现大量的飞白,实现了由秀美到壮美的转化”。

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其鲜明的风格——“周氏范式”,是在临帖中吸收各家所长逐渐形成的。她敬畏传统,但不保守;深受宋代书法创作理念影响,但不执著于法度,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重视风神意蕴以及节奏美感。20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较多,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相融、相辉映的样式。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志”的风格特点。

曾有人问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怎样的。她回答:“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书法也因其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我关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周慧珺曾言自己走的是“书道苦旅”。六十余年,她顽强地坚守在书法艺术阵地。

周慧珺曾说:“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

一件事,倾此一生,做到极致,哪里简单。

周慧珺人如其名,是聪慧的。她敏于思讷于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也不固执保守。除了至爱书法,她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梅艳芳和毛阿敏。当年梅艳芳来上海开演唱会,她早早请人买票去近距离欣赏伊人风采。次年梅艳芳去世,她伤感,不常听歌曲了。

她喜欢京剧,最喜欢张火丁和王珮瑜。程派青衣张火丁来上海,她每场必到。她喜欢看报,喝点葡萄酒。她喜欢新鲜事物,也不惧尝试,前些年还试着投资,玩游戏……

她呀,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周慧珺以智慧、顽强、坚韧与低调成就其“珺”这一“美玉”。而后,开花结果,春华秋实,如此自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