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一把从色彩到造型都非常扎眼的樱红色弓椅的郑师傅说:“其他旧椅子我不丢的。”
胶片冲印店倪师傅选的椅子和他喜爱的黑白胶片相呼应
“老谭”选的是石灰绿色豆椅
霍阿姨选了有很厚坐垫和靠背的八点椅,暖暖的柿红色,“老人家坐着更舒服点。”
阿州选了不怕沾水的灰绿的丝绸椅,也是他喜欢的蓝绿色
◆琳恩
作为国际设计之都的上海,设计和创意,以及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已经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即便在市井生活之中,你也能照样发现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力。
什么才是做出好设计的真谛?
最近,一场神奇的“椅子交换计划”,让全新的设计坐具走入到这些在街头做着小营生的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交换家中旧物,用旧椅子交换一把全新的设计坐具,他们的选择,用日常生活的眼光投票,道出了设计师一直在苦苦追寻的设计真谛——能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才是好设计,真正的经典设计离不开生活的烟火气。
用“交换计划”倾听心声
在上海这座城市兜兜转转,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营生,其实处处都蕴藏劳动者的经验智慧。
经营面粉铺、五点起床做馒头的老板娘,坚守着虫具店、还发明了创新蝈蝈笼子的老人,抑或是还在用老式制面机做面的老师傅……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辛劳付出吃饭,脚踏实地。这琐碎细致的市井气息,其实是不少普通市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底色。
上海黄浦区的华良切面店有70年历史,各种粗细的面条、馄饨皮、饺子皮一应俱全,店主孙师傅,从十几岁学切面算起,做这一行40年。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做面,六点开始陆续送货,九点回店继续做面,一天卖出1500斤面的背后,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辛苦,而面粉的湿度与反复碾轧的力度,则是时间教给他的门道。
每天下午两点之后,如果没有新的订单,孙师傅才可以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下。店里的木头椅子是很久前采购的,平时放东西也坐人,用久了漆都掉光了。他用旧椅子和“椅子交换计划”发起方“造作”交换了一把柠檬黄的丝绸椅,这倒是有点出乎“造作”和设计师的意料,但孙师傅有着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一直和面粉打交道,他希望生活能有一点不一样的色彩:“这把椅子颜色鲜艳,放在白白的面堆里好看。”
开了30多年的农产品店,接待顾客近100万人次的霍阿姨,如今她和店员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用店里的食材做早点,卖给周边的上班族和居民。门店让她见证了世事变迁,来帮妈妈买绿豆莲心的邻居小姑娘,一转眼被新郎官背着,走过店铺,远嫁他乡。曾经的小姐姐们与小哥哥们,转眼就成了奶奶爷爷辈的人。也正是因为周边经过的老人比较多,霍阿姨一直在店门口放了椅子在路口,让老人们可以坐下来喘口气,歇一歇。为了让老人放心大胆地坐,她还特地在椅背上贴了张标签:“老人专座”。可惜那把椅子有点硬,所以她在“椅子交换计划”中选了一把有很厚坐垫和靠背的8点椅。用她的话来说,暖暖的柿红色,会让老人家远远就能看到,“有软包的座椅能让老人家坐着更舒服点。”
又比如,在市中心经营了40多年虫具店的谭金贵,因为发明了一种新蝈蝈笼子在全国“虫圈”里小有名气,被称为“老谭”。可能因为对虫具的痴迷,他本身倒并不在意家具,但店里垫着皮垫的旧椅子是外孙装修店铺时买的,其实,老谭一直觉得:“舒服度还行,但颜色不大好看。”这一次,他用旧椅子交换了造作的石灰绿色豌豆椅。“圆溜溜的有点特别。”没想到老谭对椅子的选择和他对虫具的要求异曲同工。
难度不亚于设计大楼
“设计一把椅子的难度不亚于建造一幢摩天大楼”,设计行业的流行语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根据设计师吕永中的说法,“因为椅子的所有构造外露,任何细节都一览无余,这个特点构成了椅子的设计难度。”
椅子与桌子柜子架子类的产品不同的是,对尺寸、比例、结构、人体工程学、材料、细节等等的处理要相对严格得多,因而仅仅设计出一把舒适的椅子,也非那么轻易。
人们使用椅子的诉求无非是坐,但场景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使得人们对椅子设计的选择千差万别,其中有不少“隐藏选项”,功能、审美、情感寄托,缺一不可。比如,开店出售中高端面料的戴老板,对椅子的布面特别讲究。他选岚蓝的8点实木椅,不仅是出于“舒服又省空间”的考虑,下定决心之前他还特别摩挲了一番靠背的布面,嘴里说了一句:“340g的啊,可以啊。”职业素养和精准的手感着实让一旁的设计师有些诧异。
而在菜场中卖小龙虾和海鲜的阿周,之前坐着的红色塑料椅是老板给的,一天出摊十几个小时,才三个月,椅子就坏了,只好用胶带缠着凑合坐。他选石灰绿的丝绸椅的理由是“这把不怕沾水,我也喜欢蓝绿色”,还悄悄告诉设计师他“不喜欢红色”。
以店为家的裁缝宋大姐,因为时不时要上半身趴在桌上补衣物,还要用脚继续踩缝纫机,因而对椅子的高度格外讲究。又因为长时间坐着,对椅子坐垫的透气性也有自己的要求。当然,她还有自己的小心思,选有软包的椅子,如果面料以后旧了,自己还可以发挥所长,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以树荫作为“工作间”的停车收费员郑师傅,坐具是用别人废弃的旧家具修补的,“做我们这行的,很多时候都不能太显眼了。”虽然他这样说,但在重新选椅子时,竟然选了一把从色彩到造型都非常扎眼的樱红色弓椅。设计师对此的猜想是郑师傅心底渴望被关注。
人们对椅子设计的关注,通常是因为其风格多元,线条、材质、造型、工艺都十分明显。设计大师善于从新材料、新工艺中挖掘新的设计思路和风格,一次次引领了各种椅子设计风格的潮流。但在街头巷尾,如果椅子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无数被忽略的故事。点亮生活的,不再局限于设计本身,更是热烈的、真实的、鲜活的人间。
融入日常生活才是好设计
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把椅子就能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在一件日常家居用品上,各种需求和诉求都被充分反映出来。想要做出好设计,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多些“烟火气”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英国知名设计师Tom Dixon,曾在一家平价家居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多年,当一部分设计师和家居品牌试图以抬高价格来提高身价时,Tom Dixon却时不时向民众派发他设计的椅子,一方面是试水大众市场,做一些必要的营销;另一方面,这种“免费”的公益事项也让他保持了对大众需求的敏感度,为之后的新设计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美国现代家具大师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也一直在探索价格低廉的座椅设计方案和制造方式。在1941年纽约现代博物馆举办的设计展览上,Charles Eames能一举夺魁,就是因为他与人合作设计了为大众所能接受的椅子。之后20多年时间里,这对夫妇不断完善椅子系列的设计,从长躺椅到多功能玻璃纤维一次成型座椅,都受到了普通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即便是今天,人们还能看到他们的设计不断被制造,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真正能够被人铭记的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是能融入日常生活,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当下,在中国,这样的好设计正层出不穷。那一把正被人们使用的椅子,道出了设计离不开烟火气、接地气的真谛。